CPI高企 货币从紧仍是主调

时间:2022-08-29 06:07:38

CPI高企 货币从紧仍是主调

CPI7.1%,PPI6.1%,银行新增贷款8036亿……2008年的开局月,各项金融数据相继迎来高峰。各项金融数据高位运行的格局在增大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更坚定了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决心。

2月19日,紧随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达到6.1%的三年新高和一月新增贷款创历史记录的8036亿,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也终于揭开面纱――7.1%的CPI上升幅度,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在2008年的开局之月,便有多个数据达到历史峰值。金融数字的高涨给通货膨胀带来了新的压力,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变得更加坚定。

CPI演绎高位运行格局

7.1%的CPI和去年同期的2.2%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没有像人们担忧的更多,却仍然创下了11年来的月度新高。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同比达到18.2%。在食品价格中,又以猪肉为最,同比上涨58.8%。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了CPI上涨较高的三方面原因,一是春节因素,二是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因素,三是,与去年1月CPI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则认为,传导因素也是1月CPI创历史上涨的主要动因。祁京梅说:“一方面,刚刚公布的PPI上涨6.1%,创3年以内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扬,直接影响食品加工业等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国际上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也对国内市场的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祁京梅认为,“从目前来看,PPI对CPI的传导作用近期以内还不至于发挥殆尽,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消费物价上涨压力变得增大。”从本轮CPI统计数据来看,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鲜蛋价格上涨4.6%,水产品价格上涨8.7%,鲜菜价格上涨13.7%,鲜果价格上涨10.3%,调味品价格上涨4.1%。由此可见,价格上涨的诱因仍然是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为主导。

在2007年,CPI到11月才达到的全年最高水平(6.9%),而这个数字在今年开启月就已被突破。CPI引领下的PPI和新增贷款的创历史疯长,构成了新年肇始的金融数据的高位运行格局。

不必担心严重通货膨胀

事实上,CPI突破7%早已在预料之中。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报告在2月中旬就曾经指出,由于雪灾和春节等原因,一月份CPI涨幅可能创本轮物价上涨新高,同比增幅有望达7.5%,这种情况将持续到二季度以后。但是,随着货币从紧政策,以及雪灾善后工作逐步实施,CPI将在下半年开始明显回落。

尽管没有达到人们担忧的更高值,但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可能仍然存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相比于我国11.4%的高经济增长率而言,7.1%还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祁京梅说:“严重通货膨胀的结论还是不能下的,以往西方的经济学中认为CPI达到5%就已经属于严重通货膨胀范畴,但这种界定是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非常成熟下的一种衡量标准,不适用于正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我国。从CPI上涨结构来看,仍是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拉动的,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如此,那对于处在快车道的中国经济而言,CPI高位运行会不会是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致命弱点呢?对此,祁京梅预计,今年全年CPI走势可能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和发挥作用,预计下半年CPI涨势会趋于缓和,预计全年CPI将会维持在5%左右。

近期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虽然人们不必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担心,但事实上,CPI上涨仍然处于高行不下的局面,甚至已然接近通货膨胀的边缘。可以肯定的是,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压力。祁京梅也表示出了担忧,她认为,如果不能有效进行抑制,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随着PPI的疯长,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和铁矿石等价格高扬,在未来对CPI势将带来不利的传导作用。与此同时,央行公布的一月份金融数据对于已经过热的市场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根据央行数据,一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而最新公布的1月新增贷款也一举突破8000亿元,创下了有统计显示以来的月度新增贷款最高纪录。

一个个创历史纪录的背后是通货膨胀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CPI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市场流通货币激增,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早在2月14日,央行就为应对持续的流动性过剩而下大手笔回笼资金。此次央行共计发行三期1950亿央票,且大部分为中长期。即使如此,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仍然没有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对本刊记者说,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在这种大的背景下,CPI、PPI以及信贷的激增使国家宏观调控面临大考,通货膨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货币政策:压力下何去何从?

CPI、PPI的持续高涨,信贷激增,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和南方雪灾的影响,构成了当前我国经济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局面也更加坚定了国家紧货币政策的决心,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非就是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措施。

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看来,单一采取任何一项措施,似乎都难以在短时期内有效抑制CPI的高位运行。在2007年,我国曾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并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数额很大的对冲操作。而当2月19日,CPI创11年新高,PPI创三年以来新高之后,央行将采取哪种措施又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将会更频繁地采用紧缩货币的措施,同时,在加息的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也将更大。

2月22日,央行终于公布了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指出2008年将继续贯彻从紧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注重引导预期,并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科学地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随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于24日表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既定的货币政策从紧方针并不会因国内外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而改变。

单纯和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虽可以缓和通胀压力却不能根治通胀。祁京梅则认为,信贷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天量的水平,未来只可能在结构上进行调整,而不会在数量上一味增加。就目前的如今的重点应该放在南方灾后重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中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部预计央行有可能在2月份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发行定向票据。雷曼兄弟经济师孙明春也预计,央行可能于未来几周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利率方面,中行预测,鉴于1月份CPI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央行有可能会继续加息1-2次。

是继续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继续增发债券,还是多管齐下来抑制早已兵临城下的通胀压力?相比于机构和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央行的态度则显得比较谨慎。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央行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国家信息中心祁京梅对本刊记者表示,央行一般不会出台比较坚决的措施。伴随着生产成本的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扬也在情理之中。政府不会人为降低物价水平。目前来看,可能会实施的只是通过扩大进口和储备,再一个就是水电原料服务价格的调价措施还要一如既往地贯彻,以保持市场供应的稳定。同时将大力贯彻惠农政策,补贴低收入人群。

如今,箭已在弦,央行即将采取措施来缓解通胀压力,未知的只是具体将如何操作。可以肯定的是,稳定物价,减少货币流通量,以及直接或间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终抑制通胀压力则是央行货币政策实行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农产品供给,如何长期有保障 下一篇:经济减速或将发生在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