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小手比一比

时间:2022-08-29 05:20:01

奶奶给4岁的孙女冬冬2块糖,而给2岁的孙女茜茜1块糖。这时,冬冬开始剥糖吃,而茜茜却拉住奶奶大叫:“奶奶,还要!”

日常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物体数量上的一样多和不一样多,长度上的一样长和不一样长,重量上的同样重和这个重那个轻等朴素的数学问题。这些朴素的数学问题,就是儿童学习相等与不相等数量关系心理操作的基础。父母如果能抓住这些普通事件科学地加以引导,就能为孩子今后掌握数学打好生动的、丰富的感性基础。

一般情况下,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当你给两个孩子分糖果或饼干时,分得少的孩子就会吵闹,要求再给点。这个现象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同样多的感觉。在上面的例子中,茜茜不一定知道2块糖比1块糖多1块,但她已能朦朦胧胧地知道姐姐的糖比她的多。此时,如果奶奶再给她1块,她可能就不会再吵闹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处在感觉阶段,成人不必让孩子一定要会说“同样多”和“相等”这类词,但要善于创设这类情境,用孩子能懂的话给她渗透“同样多”的概念。拿上面举出的情境来说,当2岁时的茜茜吵闹时,奶奶既不能用强制手段制止,也不应随便再给她几块糖,而应该有目的地对她说:“你是不是要和姐姐一样多呀?”如果茜茜表示肯定,那奶奶就应该边取1块糖边说:“好,奶奶再给你1块糖,现在你得到2块糖,姐姐也得到2块糖,你们俩就一样多了。”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伸出他的小手,1、2、3、4、5地数手指,再让他把左手和右手的手指一个对一个地对起来,同时说:“一个对一个,一个对一个,5个手指和5个手指一样多(或说同样多)。”这种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左、右手都有5个手指,而且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概念。这类活动也可以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当妈妈的手掌和孩子的手掌相合起来时,2岁多的孩子可能就会说:“妈妈长(指手指长)。”这时妈妈应该马上肯定:“对,小明观察得真仔细,妈妈是大人,你是小孩,所以妈妈的5个手指都比小明的手指长一点。不过你的手上有5个手指,妈妈的手上也有5个手指,我们手指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这类数学现象生活中随时可见,做父母的若能当个有心人,又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样就会给孩子以生动的数学知识启蒙教育。

认识了同样多以后,父母还要引出不同样多即不相等的感性认识,父母可以先从物体的数量开始,再到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在认识相等和不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所涉及的数量不要太大,而且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特点及你孩子的个体特点来决定用何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父母操作,也可以让儿童自己动手。如让孩子数同样多的红色和黄色的跳棋棋子(各3个),然后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它们摆成二行,再在红色棋子一行上增加一个。这时让孩子观察,两行棋子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再取一个黄色棋子摆在黄色棋子一行上(又相等了)。这样反复操作2~3次,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形象地观察到相等和不相等的变化,感觉到相等的二行跳棋可以转化为不相等(一行上加一个或拿掉一个),不相等的也可以创造条件使其相等。

最后,父母可以训练孩子在一定条件下来操作,使二行跳棋棋子相等和不相等,并鼓励孩子使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例如,第一行摆了3个红色棋子,第二行摆了5个黄色棋子,让孩子想办法使二行棋子的数相等,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比如孩子可以取2个红色棋子加在第一行,也可以去掉第二行里的2个黄色棋子。在此基础上,告诉孩子现在要在棋子总数(8个)不能变的条件下,使二行跳棋的数量相等。训练孩子运用以多补少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在更高的思维水平上来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里,充满着相等与不相等的数量关系,父母应尽量让孩子在动态的变化中形象地、生动地感觉到这种数量关系。■

上一篇:女儿泼了老师一身水 下一篇:是“对牛弹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