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时间:2022-08-29 04:57:14

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摘 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在利用互联网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应的挑战。通过加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互联网教育资源、改进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式等措施,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02

Adapt to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for Higher Talent Education Quality

ZHU Jinwei, WANG Yangyang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o develop modern talent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et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nterne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e the Interne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0 引言

据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5.64 亿人,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高等学校,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受到了挑战。面对互联网条件下各种信息裂变式传播以及多元化的思潮,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并解决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时代人才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具有及时、多源头、多价值判断的特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冲击性。“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倾向通过论坛、贴吧、QQ群及电子邮箱等方式交流政治观点、表达价值观念。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青年学生具有猎奇求异的心理特征,往往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如粮食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但是学生往往会更多地关心低基调、负面的信息。

1.2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课堂、图书、期刊、报纸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滞后性、权威性等特点。互联网出现之后,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多地来源于互联网,这些知识具有及时性、易得性、碎片性、多元性等特点。以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室这一“实物”空间获得,现在更倾向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取得;以前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促膝谈心的方式舒缓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现在则往往通过互联网宣泄自己的焦躁情绪;以前学生遇到困难首先请教自己的老师,现在遇到问题则首先会向网友求助。所有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1.3 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出现了巨量的信息源。目前,发达国家开始了高质量的、以互联网课程为主体的互联网化教育,大型开放式互联网课程(MOOC)迅速崛起,其中 Coursera 上线四个月就形成了百万量级的用户数,苹果公司推出的 iTunes U 有超过 1200 所高等院校公开课程和私享课程。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封装在教师的教案当中,而是蕴藏在互联网信息里面。

1.4 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部分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工具,互联网中出现了一些谩骂、攻击、造谣等宣泄型的信息,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游戏、互联网交友等,导致其脱离现实世界,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降低。

如何判断新出现的事件和思潮,教师能否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否把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将成为新的课题。

2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体制、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加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互联网上形成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品位高雅的主流文化。运用互联网工具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

学校要建立起互联网舆情收集、分析、监管制度,通过互联网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互联网动态。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坚定高校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上。

2.2 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人才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通过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系统、树立信息化培养理念,建立互联网化培养方案,从师资、培养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全方位构建起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网络技术,将社会相关单位和人士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形成开放的教学计划制定程序,让多方主体(尤其是用人主体)参与论证;要改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接触专业前沿;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平台和观念,避免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在教学计划中,要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改进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行业技能、互联网技能、跨文化底蕴的沟通和交流技能,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契机,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2.3 加强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

形成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多层次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素材、信息和知识资源搬上互联网。在互联网教育实施过程中、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要注意突出个性、激发潜能、突出特色,展示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注重时代性、及时性和应用性。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路径。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建立以互动为特色、以互联网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上的教学活动,要以兴趣为导向,要通过模块化、可视化、互动化展开,知识点呈现点状分布。将教学内容切割为无数个模块化知识点,让更多的师生制作出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资源。

2.4 改进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为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工作,学校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促使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辅导答疑,实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建立思考题和练习题库,学生就能够在网上找到所需的训练题目,巩固消化课程内容。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中加入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教育的指标,完善教学质量评审制度。通过学生等多方主体的评估,发现互联网条件下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方案。开发开放互联网课程,提供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服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协调和沟通。结合中外互联网条件下办学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网络化时代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针对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改革,总结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积极探索理论创新。

创新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必要举措。在前期大力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应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内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宇缨.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相关技术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22-225+228.

[2] 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28.

[3] 王景枝,王保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5.

[4] 董文琪.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J].江苏高教,2014.2:81-83.

[5] 樊泽恒.价值分析・标准诉求・路径探索――论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关系[J].现代教育技术,2014.4:5-11.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创... 下一篇:小小黄雀 我的口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