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呈现艺术美

时间:2022-08-29 03:46:28

让语文课堂呈现艺术美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要呈现艺术美。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艺术的海洋,徜徉其中既能让人体会艺术的精妙,又能让人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好。

所谓的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闻一多的新诗主张同样也适用于我们高中语文课堂,而我们对“三美”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陶冶情操。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艺术美?笔者认为要从诵读、情境、结构这些角度入手。

一、创造读书氛围,处处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堂呈现“音乐美”

我国古代童蒙教育就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而现在我们的学校中却明显缺乏这种琅琅的读书声,所以尽力营造语文课堂的诵读氛围至关重要。而朗读也要注重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再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他也提倡有感情的朗读,并称之为“美读”。所以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美的“美读”来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语文课堂“读书之声满天地”,让语文课堂真正呈现出“音乐美”。

当然,朗读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教师要懂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朗读方式,笔者认为遵循从音读、义读到情读、美读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朗读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受益最大的。比如在学习《将进酒》这首诗时,在梳理了基本的字音字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放空自己,想象自己就是李白,用心感受诗歌内涵,用声音传达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相信学生一定会沉浸在诗歌的豪情逸兴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也对诗人李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画面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语文课堂呈现“绘画美”

情境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通过创O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内容在情境中扩大,在学生心中幻化出各种画面,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达到“课堂内容有尽而主观意境无穷”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感受更深,收获更大。语文课堂的“绘画美”也因此呈现出来。

懂得创设情境,是教师的一门技能,是学生获益的一种途径。要让学生体会课文平淡或深奥的文字下蕴含的情感,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往往难以奏效,而且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此时,善于创设画面情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时,学生反映读不懂,兴趣索然。而本词的难点理解就在于用典上,所以现将词中出现的“吴钩”、“鲈鱼堪脍”、“求田问舍”这几个典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然后将辛弃疾创作此词的背景呈现出来,最后再让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登上赏心亭,看到落日楼头的景色,再用心去感知词中的内容,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辛弃疾的感情,也对本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因为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很多,为了能让学生更有画面感,更直观地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美图,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真切地看到了荷塘月色,沉浸在美景之中。最后再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自然轻而易举。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有画面,理解文本内容就容易,课堂的“绘画美”自然呈现出来。

三、注重课堂结构,知识点面契合,让语文课堂呈现“建筑美”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要想让每一节课都高效又实效,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步课堂环节,结构浑圆完整,环环相扣。既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收获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导语设计要简洁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主体内容要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思想探究要有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业布置要合理适量,既能让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总之,就是要学生在听、读、写、练、议、思等各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进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却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因为这不仅仅着眼于一节课,而是要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中,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改进,才能让学生真正获益。

充满艺术美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希望语文的艺术之美能够滋养每一个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孜孜以求的语文人,我们的语文教师也愿意为了达到语文课上的艺术美而不懈地奋斗。

姚春莲,黑龙江肇州二中教师。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下一篇:巧借阅读 助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