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指南》改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时间:2022-08-29 02:42:03

如何用《指南》改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加,现在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风生水起,日新月异。不久前教育部还公布了《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对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就将围绕如何用《指南》改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问题展开综合阐述,希望能够改变农村家长对幼教工作的看法,提高农村幼教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农村家长;幼儿教育

一、农村家长对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的偏见问题

1.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和城市的上班族不同,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许多人认为幼儿教育完全是浪费钱,不同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有些家长虽然勉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因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幼儿园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配合度不高;另外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许多的年轻农村家长都到城市打工,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是造成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以孩子健康为由约束的主要原因。

2.农村家长误将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太浅。通常的幼儿园教育内容涉及的是对孩子吃饭、穿衣、穿鞋、洗手、刷牙、坚持午睡、参加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还会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并陪孩子一起玩耍,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这和农村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是要学会写字和做一些基本的算术题的,偏面的将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园教育在农村的发展。

3.幼儿在学校和家的表现截然不同,引起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方式的怀疑。教师在培养幼儿洗手、穿衣、睡觉等生活习惯时,为了达成《指南》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制定了一定的规范让孩子去做,迫于教师和所在班级环境的影响,一些幼儿通常都选择照做,例如关于孩子午睡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幼儿园中强调要“保持安静,不能讲话”的规范且周围的大部分孩子都在睡觉,因此自然而然就做到乖乖睡觉,但一回到家,没有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规范,再结合家长的溺爱,之前在幼儿园有良好表现的孩子又回归了之前的表现,长此以往,引起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方式的怀疑。

二、如何用《指南》改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1.根据《指南》的目标要求,逐步改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健康是指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具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尝试与努力做出必要的肯定,千万不要一看孩子做不好或者是做的慢就直接动手包办代替。另外,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要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如穿脱衣服、穿鞋袜、洗手等等,让家长看到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的变化。幼儿园也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自理生活的条件,尽全力打消留守儿童“临时”家长原有的顾虑。

2.和农村家长一起学习《指南》的重要精神,避免农村家长受“超前教育”思想阻碍幼儿园的发展。我们想要在农村开展好幼儿教育,必须将幼儿教育这种较深层次的理念推广到广大的农村家长中去,将《指南》的重要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争取赢得家长对幼儿园一系列教育活动的配合,给每位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记将家长和教师放在教育的“敌对面”,要知道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观念的共同认可,才能更加有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育实践生活化的认识。通过对《指南》中各项目标教育建议的学习,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围绕具体生活制订的。幼儿园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孩子生活的真实性,从实际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带领幼儿到室外活动,当看到风儿吹过时万物的变化,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树叶沙沙,那是风姑娘在歌唱等,给幼儿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动内容。通过这种具体情境学习,引导幼儿将在幼儿园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避免之前在幼儿园和家前后不一的表现,消除家长对幼儿教育开展程度和方式的怀疑。

三、结语

《指南》成功颁布,但是践行它精神的过程是比较难的,尤其对于农村幼儿教师来讲,困难是比较多的。笔者结合自身农村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指南》精神和教育参考资料进行了剖析和分解,希望农村幼儿教师可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争取得到农村孩子家长的认可,促使农村幼儿教师既能够对《指南》精神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又能帮助自身的专业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在意大利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