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支持郴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29 12:25:56

对金融支持郴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郴州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郴州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质量持续提升,但部分指标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存在一些差距。

(一)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但人均均量偏低。2012年全市GDP达到1517.3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居全省第2位。2013年1-9月全市GDP完成1154.2亿元,同比增长10.9%,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3.2个和0.7个百分点,表明郴州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增长。

(二)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城镇化率依然偏低。2012年,郴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32%、57.95%、31.72%,二、三产业合计增加值占比为89.68%,比上年上升1.53个百分点;2013年1-9月,二、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比为87.89%。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3%,2013年1-9月占比为16.94%。2012年全市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45.28%,虽然高于“三类县市区”(45%)考评目标值,但低于“一类县市区(65%)和二类县市区(60%)”考评目标,从全市11个县市区来看,有9个县(市)城镇化率低于考评目标值,只有市城区的2个区超过目标值。

(三)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对居民收入的带动能力偏弱。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6元,同比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7408元,同比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和小康社会建设分类考评目标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39.93%,人均GDP含金量偏低,表明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金融支持郴州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一)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信贷供给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10月末,郴州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95.49亿元,同比增长16.01%,1-10月全市新增存款181.12亿元,同比多增14亿元。从全省排名看,10月末郴州存款余额和新增存款额都排全省第6位。

(二)信贷投放重点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1-10月共向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新增贷款27.93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比重为31.99%;金融机构为辖内重点大型项目建设累计投放贷款103.9亿元。二是加大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力度。截止2013年10月末,全市与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的转移企业134家,同比增长30.1%;金融机构承接产业转移类贷款余额近52.89亿元,同比增长25.71%;1-9月累计发放42.83亿元,同比增长42.86%;三是满足“三农”贷款需求。10月末全市9个县市比年初共新增贷款48.7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比重达到55.79%。四是积极支持引导消费升级。1-10月,全市共新增个人消费贷款22.26亿元,同比增长42.88%;新增批发和零售业贷款14.14亿元,同比多增6.56亿元。五是进一步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10月采矿业和制造业共新增贷款10.67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2.21%。六是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总体匹配。通过对比我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分布与信贷结构分布可以看出,我市信贷结构变化和经济结构变化总体保持一致,尤其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加。

(三)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郴州市不断引进埠外金融机构,相继引进了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同时农信社改制继续稳步推进,分别在宜章、桂东改制成立了农商行,其他县市区农信社股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截至10月末,郴州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保险公司25家,证券期货公司10家。同时,郴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持续快速增加,10月末全市共有20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其中有16家正式开业,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县域全覆盖;有18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获批开业,其中有14家已开展业务。

(四)金融服务方式不断创新,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一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近年来人民银行郴州中支大力实施“小微金融”战略,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推出“贸易融资”、“保理业务”、“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信贷新品种30余项,同时积极探索开展采矿权质押贷款试点,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人民银行郴州中支通过改善外汇管理方式、推广机构信用代码应用、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发展、加快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编制“湖南有色金属(郴州)指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三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近两年我市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金贵银业成功过会,高斯贝尔、丰越环保、金旺铋业上市材料正积极申报,同时不断培育后备资源,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达到17家。

(五)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截止10月,全市金融机构共为300万自然人和3579家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并与银行建立了信贷关系。全辖116.68万农户中已建立信用档案51.41万户,其中对51.36万户评定了信用等级,对其中信用较好的40万户农户合计发放贷款169.01亿元,同比增长20.68%。1-9月辖内银行共查询个人信用报告9万多人次。截至10月,全市共有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2个,市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2个。同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中,有2个县(市)进入全省前10强,另有4个县排名进入前30强。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009年的12.06%下降到2013年10月末的2.34%。

三、金融支持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惠政策推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郴州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罗霄山扶贫开发、“两型社会”建设等一批优惠政策,并配套了金融扶持优惠政策,近年来郴州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推动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之前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新的问题,真正能够落实到执行层面,转变成推进力的政策不多。比如我市虽有着“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产业政策优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的财政扶持优势,但由于优质项目引进不多,政策挖掘不够,未能形成新的信贷增长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领域信贷投放受到抑制。从政策层面上看,当前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较为明显,银行业已经收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高耗能产业信贷投入。同时信贷投放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以及个人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限制的是“两高一剩”、投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的信贷投放。1-10月全市新增制造业贷款9.82亿元,同比减少36.83%;新增采矿业贷款0.84亿元,同比减少88.9%;新增房地产贷款0.26亿元,同比减少93.67%。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偏弱,产业转型升级较为缓慢,金融在支持过程中也面临较大政策及市场风险。

(三)金融产品创新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两年我市金融机构创新开办了贵金属质押、仓单、贸易融资、林权抵押贷款等一批创新信贷模式,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但由于对已有的金融创新产品推广没有与政府等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引领信贷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如对采矿权、林权、知识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创新信贷模式推广仍有待提高。

(四)部分领域金融风险防范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目前部分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导致的市场风险和债务风险,以及面临贷款到期、资金链绷紧的信用风险,尤其是随着美国QE政策退出预期加强,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及外向型经济将受到较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需引起高度关注。二是民间融资平台增多,管理部门合力不够,引发的纠纷增加。三是地方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贷款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条件,融资难度加大,隐藏着集中还本付息的债务风险。

四、金融支持郴州小康社会建设重点方向

(一)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对金融的需求。郴州要抢抓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重大机遇,先行先试扩大开放,创新进取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要充分利用《关于进一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优势,满足相关金融需求,一是满足转移企业的金融需求。二是加大对园区建设的信贷支持。三是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资金需求。

(二)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对金融的需求。郴州目前正处以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交通大建设、城市大提质、产业大转型、作风大整顿,实现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型、城市的转型,因此当前及今后几年,是郴州新一轮大投入、大建设时期,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对金融服务及信贷资金的需求大增,金融要重点支持在建、续建项目,支持重大民生工程,支持重大基础设施以及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三农”等重点领域。一是产业转型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大。二是交通建设对资金需求量大,进一步完善辖内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道路品质,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物流网络,需要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三是城市大提质对资金需求量大。

(三)加大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对金融的需求。根据湖南省发改委和扶贫办印发的《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郴州有4个县属于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将加大对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初步预计罗霄山片区规划项目达636个,总投资达到1192.7亿元,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满足片区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满足薄弱领域改善对金融的需求。一是小微企业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大。2012年我市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108家,分别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和10%,小型企业占比达到89%,而微型企业的数量就更多。因此,郴州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满足小微企业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任重而道远。二是“三农”对金融需求大。“三农”金融服务一直都是薄弱环节,我市的城镇化率偏低,农业基础较弱,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目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目前“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的“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三是民生改善对金融需求大。建设“林中之城”、“宜居城市”,改善居民就业、创业、居住环境、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配套“国家级”信贷政策。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及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都是“国家级”区域规划,那就理应有“国家级”的信贷政策予以扶持,因此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制定操作性强的金融支持细则。建议中央一级的金融机构对郴州及湘南区域出台专门的信贷政策,比如对示范区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在示范区试点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全国的信贷总量中对该区域实行切块管理给予专项信贷扶持,并尝试金融改革,开放民间金融等。

(二)继续引进和发展中小银行机构。继续引进各类中小微银行机构进驻郴州,激化我市金融市场。同时,加快我市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步伐,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更好发挥其在支持县域中小微企业信贷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民营资金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研究,为郴州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做好准备工作,探索如何实现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社区银行。

(三)大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出台配套支持政策,进一步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发行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二是建立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贴息基金,通过贴息的方式拉动银行信贷投放。三是建立以政府为背景的公募基金,针对有市场前景而管理不善的企业,进行参股、重组和控股,使其成为国有资产和政府的税收来源。

(四)加大地方产业经济的信贷吸附能力。一是把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按照郴州有色金属产业“五个一”战略规划要求,打造名副其实的“有色金属之都”。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要满足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为信贷资金投放提供重要平台。二是承接好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郴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发展氟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抢占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高点,为信贷增长提供新的投放领域。

(五)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各家银行上级行对该地区信贷投放规模。要维护金融债权,打击逃废债行为;积极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避免发生大的金融债务风险、大的金融案件、大的金融事件;加大打击非法集资力度,营造健康的融资环境。建议把郴州市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创建成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通过引进公信力强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园区所有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园区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畅通的“信用-担保-贷款”通道。并通过有色金属产业园的示范作用,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到全市所有的园区,通过园区的企业集群作用,为金融机构培育优质的信贷投放企业客户群。

上一篇:基层央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层央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