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内窥镜下208例鼻窦肿瘤切除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08-28 10:46:38

鼻窦内窥镜下208例鼻窦肿瘤切除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鼻窦肿瘤经鼻窦内窥镜下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99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08例鼻窦肿瘤患者,均采用鼻窦内窥镜治疗,且设为观察组,并与同期收治的采用普通鼻镜辅助手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访

2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7.2%(15/208)和死亡率4.8%(10/2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30/100)和26.0%(26/100),生存率95.2%(198/2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鼻窦内窥镜; 鼻窦肿瘤切除;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8-0127-02

doi:10.14033/ki.cfmr.2015.08.064

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卓越发展成就,鼻内窥镜技术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使鼻窦恶性肿瘤诊治取得飞跃进步,除在鼻息肉、鼻窦炎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外,针对鼻内肿瘤如鼻窦恶性肿瘤、鼻内翻状瘤等预后也较为理想[1]。本次选取208例鼻窦肿瘤患者在鼻窦内窥镜下行切除术,并就临床效果与普通鼻镜辅助下切除术效果展开对比,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99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08例鼻窦肿瘤患者,均采用鼻窦内窥镜治疗,且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28例,女80例,年龄32~69岁,平均(49.2±7.2)岁;病变部位:上颌窦病变140例,蝶窦8例,额窦8例,筛窦52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行普通鼻镜下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1~70岁,平均(48.3±7.3)岁;病变部位:上颌窦64例,蝶窦3例,额窦10例,筛窦23例。两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在普通鼻镜或内窥镜下完成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手术结束后常规化疗,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和临床效果。鼻内窥镜辅助下切除术操作方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全麻,铺手术单;鼻窦恶性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应用内窥镜探查,在对边缘保留1.0 cm的前提下,切除鼻窦恶性肿瘤;将可能在手术过程中累及的鼻窦黏膜、鼻腔,应用电动切切割器切除。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随访2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7.2%(15/208)和死亡率4.8%(10/2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30/100)和26.0%(26/100),生存率95.2%(198/2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总结鼻窦肿瘤经鼻窦内窥镜下切除术优点,有学者先对此领域有所报道,取17例内翻性瘤病例,经鼻内镜行手术切除术,追访2年,无复发病例[1]。有学者对内翻性状瘤24例展开报道,经鼻内镜手术的7例无复发,而经经典鼻内途径或鼻外途径处理的17例患者复发4例[2]。文献[3]报道对鼻内镜下实施鼻窦囊肿手术效果均有报道。本次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患者经鼻内镜处理,效果理想。此术式与先进的检查和辅助治疗等手段结合,在某些方向,优点是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具体表现在:(1)手术创伤小,进路简便,对正常骨结构和黏膜有所保留,术后可尽快恢复,面部无瘢痕残留,患者有较高依从性;(2)由内镜辅助,尤其是广角内镜,可获得较为清晰的术野,对重要结构未造成损伤,并发症居较低水平[4]。

总结鼻内镜下具开展手术条件的适应证,以在鼻腔鼻窦内局限生长的肿瘤为主。蝶窦外侧壁骨质无破坏及眶筛膜未受累者,有小范围的前颅底侵犯,但硬脑膜的蝶、筛窦肿瘤未累及,或鼻咽鼻腔恶性肿瘤尚未向颅内、破裂孔侵入,也可尝试手术。如右鼻腔筛蝶窦4 cm×4 cm×5 cm较为巨大的神经纤维瘤,观察筛顶骨质,存在破坏情况,但因肿瘤有包膜,手术操作过程中,可完整至硬脑膜剥离,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本术式年龄限制不严格,切除肿瘤的肿瘤还包括鼻腔软骨黏液纤维瘤、骨瘤、鼻咽血管纤维瘤、脑膜瘤等。内翻性状瘤复发率高,具潜在恶性,需对手术适应证严格掌握[5-6]。

对手术切除范围进行确定,除可切除肿瘤,又可对复发进行防范,对重要结构又未构成损伤,是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水平位和冠状位螺旋CT扫描,是必要的、对肿瘤侵犯范围确定的手段,除可对颅底、眼眶、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等骨结核关系评估,且可对肿瘤是否可切除完整进行推断。相较CT,MRI在软组织检查中有较高分辨率,可提示硬脑膜、眶骨膜是否受累。手术操作前采用内镜检查,可为肿瘤侵犯范围确定提供依据,另外,术中通过内镜可对肿瘤的范围进一步了解,避免单纯对安全缘追求,而使正常组织受到损伤。通常情况下,经鼻内镜可将整个鼻底、鼻腔外侧壁、窦内容及黏膜、全部筛房、蝶窦前壁、鼻中隔、鼻内黏膜、隔、顶壁及除咽鼓管口周围黏膜外的各鼻咽壁完整切除,依据病例情况,确定实际切除范围。原则上,蝶窦外上外下壁属,尤其是颈内动脉受累者[7-8]。

同时,需加强围术期的辅助治疗,针对有较高出血风险的肿瘤,尤其是对鼻窦造成侵犯的恶性肿瘤,应用弹簧栓对瘤体供血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量,为手术操作提供条件。针对易出血肿瘤,供血血管在术前栓塞,术中仅100~300 ml出血量。在术中应用控制性低血压,也可减少出血量;术中需适当加深麻醉,以防过早清醒,患者一旦清醒,在对控制性低血压使用时,即使后续有相关的降压操作,也增加了止血难度。鼻腔填塞物在术后1~3 d撤出,若血管有损伤,则取碘仿纱条填塞,渐抽出。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进行观察,最多见的为鳞癌,需加强放疗,并加强腔内照射,以使放疗剂量减少。术后完善内镜随访,以对残余病灶清除,避免术腔黏连,同时可早期发现复发,以选取方案针对性治疗,最大限度改善预后。

鼻窦由多个骨质腔构成,在鼻腔内部隐藏,包括蝶窦、上颌窦、筛窦、额窦。头部恶性肿瘤中,鼻窦恶性肿瘤占11.9%,是常见的鼻科疾病。其中上颌窦恶性肿瘤、鼻腔恶性肿瘤为常见恶性肿瘤类型,在鼻腔肿瘤所占比例>90%。因鼻窦有较隐匿的解剖位置,早期以出血、鼻塞为临床主要表现,常被误衣袋或漏诊,故较难发现鼻窦恶性肿瘤。因鼻窦解剖学结构特点相对特殊,鼻中隔有偏曲存在,应用普通鼻镜不易到肿瘤发病部位,且肿瘤表面血管较丰富,故病理活检时需细致操作,以防诱发大出血,肿瘤有时发病位于上颌窦、蝶窦、筛窦等较深部位,蝶窦、筛窦需打开,才可对病理组织获取。临床治疗时,对鼻窦恶性肿瘤采用鼻内镜辅助治疗有一定争议。具体为手术过程中能否对足够的手术边界保留,发挥切除整块的效果;术中有出血出现,在视野暴露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有报道显示,相较普通鼻镜,鼻内镜辅助治疗可更好地处理肿瘤边界和整块切除,并使术中出血减少,具恢复时间短、创伤小、避免面部切口等优势。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随访2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7.2%(15/208)和死亡率4.8%(10/2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30/100)和26.0%(26/100),生存率95.2%(198/2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鼻窦内窥镜下行鼻窦肿瘤切除术可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友忠,曾益慈,罗小巍,等.应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探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4(1):52-54.

[2] Batra P S,Luong A,Kanowitz S J,et al.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anterior skull base neoplasms[J].Laryngoscope,2010,120(5):9-16.

[3]陈雷,王刚,王荣光,等.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状瘤切除术[J].临床耳鼻咽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1):506-508.

[4] Buchmann L,Larsen C,Pollack A,et al.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resection of anterior skull base/paranasal sinus malignancies[J].Laryngoscope,2006,11(6):1749-1754.

[5]张秋航,刘海生,孙锋.经鼻内镜岩斜坡及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7):488-492.

[6] Von B C,Bradley P J.Risks of malignancy in 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15(2):95-98.

[7]胡德馨,汪涛.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观察[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4,15(5):135-136.

[8] Busquets J M,Hwang P H.Endoscopic resection of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a meta analys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4(3):476-482.

(收稿日期:2014-11-14)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不穿裙子的约翰娜 下一篇:王勇I mr跨越 完美D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