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8-28 09:52:28

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究其原因,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及员工个人等多重因素。因此,政府要有效监管,社会需积极关注,企业应倾心化解,员工须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唯有如此,社会及企业自身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然而,非公有制企业在财富聚集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漠视员工权益的现象也在中国发生,尤其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生存的困境及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一度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在一些中小企业越发显得突出。

一、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显现与加剧

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工具人”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装置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资本家对待员工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用顾及人的感受和尊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员工象机器一样去工作,以此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观点将劳资双方完全对立起来,抹煞了劳动者的基本人性。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正重复着西方企业曾经的路径,资本所有者作为强势一方,对员工权益漠视而引发的心理危机值得关注与警惕。据“外企人职业生活调查”结果表明:77.3%的外企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79.4%的人认为在外企工作压力太大。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给员工带来的不安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人际关系难掌握,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无休止地加班、无暇兼顾家庭等等,重压极有可能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防线,甚至酿发悲剧。2010年上半年引起社会巨大震动的台资企业富士康员工“十一连跳”事件即是典型案例。富士康的员工主体是25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正处于青春、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员工在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自己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窘迫、生理疾患、情感困惑等难题,可悲的是,靠员工血汗换取利润的企业远没有把人的健康与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无限地榨取员工的肌体劳动,员工的思维意识和内心世界止步于长长的流水线和漫漫的加班过程。从企业的角度看,轻生只是员工个体认知的偏差,与他们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毫无关系。

当然,“富士康”只是众多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极端代表而已。“十一连跳”彰显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和“企业精神”的严谨苛刻,其中还掩盖着非公有制企业集权专制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消极地对员工精神需求的漠视,还是对员工生命尊严的公然冒犯和蛮横伤害。如果一个企业在关键时刻百般推卸责任,在平时就不大可能对员工负责;如果一个企业逼迫员工签订“生死协议”,在平时就不大可能有人性的关怀;如果一个企业视利润高于员工的性命,发生员工连环跳楼事件便不足为奇。

二、诱发员工心理问题的成因

从诱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来看,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及员工个人等多重因素。

(一)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默许与纵容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升政绩,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的税收,从而不惜牺牲企业员工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把保障员工权益与发展本地经济相对立,片面认为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有些地方为招商引资甚至开出相当多“优惠条件”,以牺牲员工的保障利益作砝码,刻意偏袒企业雇主;少数地方领导经常以“批示、电话”等方式干扰劳动部门、监察部门的正常工作,给员工权益的伸张带来巨大障碍。在所谓“政绩”“面子”工程的推动下,很多地方随意加大政策实施弹性,对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侵害员工权益的做法听之任之,姑息纵容,造成一些企业有恃无恐、恣意妄为。

(二)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局限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外部约束和监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长期以来,往往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责任感和道德感往往成为其稀缺资源。随着竞争的加剧,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从而占据一席之地,就会从原料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严控成本,尤其在企业内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于是很多企业就把眼光盯向员工这一“可控”环节,采取诸如降低工资、增长工时、封闭管理等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但是,员工毕竟是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追求、要求心理满足与宽慰的群体,他们不是机器、不是钢铁,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采取极端、轻生的悲剧已经给社会敲响警钟,已经给那些视利润为生命的企业主足够警示:如果不善待这些企业财富,那么企业将会行而不远、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吞没。

(三)企业管理的误区与企业主认知的偏差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中坚力量是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私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从产生之日起,他们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雇佣特征,利润最大化是雇主的经营目标和主要追求。在这种管理思想的驱使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挖空心思钻法律和政策的漏洞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这其中既包括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原始手段,也包括漠视员工权益、践踏员工尊严等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唯我独尊,往往以家长制作风替代现代管理理念,对员工的冷暖不闻不问,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处心积虑,甚至出现资本主义发家史上的“冷血”一幕。这种认知的错误已经导致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很多企业主根本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员工的人格尊严,反而变本加厉地榨取员工的血汗,这种有悖企业伦理的做法不能说不令人遗憾。

(四)员工的维权意识薄弱

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普遍学历低,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权益。这里既有人文传统方面的因素,又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从人文角度看,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收入微薄,实际社会地位与理论设计的方向大相径庭,加之他们法律知识欠缺,应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更得不到保障;从经济层面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者从事的大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非公有制企业才有可能用低廉的价格、恶劣的条件雇佣工人,而劳动者并不知悉拥有要求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权利,造成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迟迟得不到履行。

(五)员工心理调适能力的孱弱

新生代打工族的精神诉求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工都不同程度经历过“苦日子”记忆,时代烙进他们思想的经历与新生代打工族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是单纯追求工资收入,不贪恋都市繁华,愿意“落叶归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诉求已不再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身份的认同,即渴望融入城市。但梦想越大压力也越大,当梦想和现实差异巨大时,由心理落差带来的失落感、抱怨和绝望等情绪便会蜂拥而至。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户籍、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被歧视,也容易使这些青年打工族出现心理落差。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农民工最多的是讨薪路漫漫、职业病危害程度等话题,而他们的心理健康则往往被忽视。当融入城市的冲动受阻时,少数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极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于选择逃避现实,轻生了事。

如何提升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如何把对幸福感的追求与发展的追求结合起来,而不是让它们尖锐对立,是当前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必须拿出勇气和诚意正视的问题。

三、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问题解决的机制

当前,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正常生活,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只有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和掌握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解决其心理问题,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心理援助需要全社会“立体”、“全方位”的协作。

首先,政府和心理咨询机构应为员工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企业提供心理健康管理和人文建设的指导。政府部门应该密切监管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管理状况,相关职能机构应不定期地抽查企业遵守《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情况,对侵害员工权益的企业应依法处理,必要时组织心理协会等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干预,对存在严重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适时给予警告,避免使企业内部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危机。

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加大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投入,并与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机制。企业应把员工心理健康的投入列支成本,使心理援助成为企业的一项福利有效提供给员工。有实力的企业应该请来心理医生、心理专家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为员工讲解情感、焦虑、抑郁等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化解工作压力、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等困惑;企业还可以建立“员工谈心室”、“情感交流站”,开通网上“情感热线”等为员工排忧解难。事实表明,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不但关系个人前途,还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绩效。让员工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企业保持旺盛创造力、强劲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真心实意地善待员工,不仅使员工个人受益,也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作为一个社会人,企业员工也应该积极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挫折的承受力。在工作中,员工应该而且也必须学会主动调适心理压力或寻求心理帮助,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尤其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时,真正能够做到胸怀梦想而又脚踏实地,尊重现实而又敬畏生命,切实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到生活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放眼国际知名企业发展历史,任何忽视员工心智成长的企业都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正视员工精神需求,调整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文化,营造宽松健康的工作环境,才能换来非公有制企业长久的良性发展。正在违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那些企业应该明白,给年轻的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疏导他们流水线工作带来的情感封闭和精神危机,使其形成健康健全的心智、成熟稳定的情感,不仅是员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企业善待员工也是善待企业自身。企业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都是靠员工来执行完成。因此,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自由的发展空间、表达空间、思维空间等是企业发展的潮流所在。从此意义上说,树立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理念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外企薪资高居榜首[DB/OL].IT时代,2006-01-16.

2.李泓冰.岂能容富士康剥夺劳动者体面[N].京华时报,2010-05-21.

3.黎友焕.民企的社会责任建设不容乐观[N].亚太经济时报,2006-12-07.

4.吴俊.富士康员工体面工作了吗?[N].广州日报,2010-05-21.

(作者单位:河南省渑池县果园乡政府)

上一篇:“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关于员工情绪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