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农支小”中推动银行业科学发展

时间:2022-08-28 09:06:23

在“支农支小”中推动银行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作为中部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湖北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三个不平衡: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大企业与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例如湖北的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三个城市人口只有全省的30%,生产总值却占到54%。这三个不平衡的存在,导致“三农”、县域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为保持湖北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挖掘发展潜力,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可以也应当在县域和中小企业发展中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湖北银行业对县域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明显不足,截至2011年3月末,全省县域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的24.2%,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26.2%。问题的根源,客观上在于在中部欠发达地区,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收益成本不对称,实现商业可持续有一定难度;主观上则是因为银行业对县域和中小企业等新兴业务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

作为监管部门,我们较早发现了这一问题,在2009年初就确立了全力推进支农支小金融工作的思路,推动和引导银行机构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战略定位,探索差异化的经营模式,加快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同时,我们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培育湖北银行业的特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发展层次和社会形象,努力打造银行业的“湖北现象”。为此,湖北银监局在全辖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做了大量的组织推动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全省县域存贷比改变了2003年以来逐年下降的趋势,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也渐入佳境,成为全省银行业工作的亮点。截至2011年3月末,全省银行业县域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985亿元和1957亿元,同比增长20.6%和23.5%。但是,支持社会薄弱环节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银行业进一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以“供给领先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县域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效改善。

一是创新经营理念,关键是要“眼睛向下、眼睛向小”。目前湖北省信贷向大项目、大企业、中心城市集中,如“一主两副”三个城市贷款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4.7%,其余市州仅占25.3%。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和利率机制的扭曲。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银行业角度看,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的议价能力较之大企业、大项目更强,只要风险控制到位,盈利水平将大为提高。而且,“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有着特殊的对象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银行机构锻炼队伍、开发技术、创新产品,形成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银行抓住了县域和中小企业,就抓住了未来。因此,必须引导银行业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方式,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切实增强支农支小的动力和责任感。在实践中,我们从2009年起,三年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组织开展了三大活动,即“两转一落实”(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信贷精细化管理年”和“合规文化与执行力建设年”活动,推动湖北辖内银行业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精细的信贷模式和审慎的经营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辖内银行机构支农支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经营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日益改观,正逐步朝着符合商业可持续原则和“六项机制”要求的方向发展。

二是创新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支农支小不是某一个金融机构能够独自承担的任务,需要建立一个优势互补、功能健全、适度竞争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金融资源的充分供给和金融活力效率的提升,才能推动银行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向下延伸,提前实现了全省乡镇一级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双覆盖”,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引导各类银行机构明确功能定位,探索差异化经营,通过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找准支持社会薄弱环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打造专业优势和经营特色,共同满足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县域金融需求。对政策性银行,引导其稳步推进商业化转型,适度拓展业务领域和服务功能,向县域金融市场进行战略性和实质性渗透;对大型银行,支持其恢复或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县域分支机构;对邮政储蓄银行,督促其加强网点建设,发展资产业务,同时积极探索邮储银行富余资金以市场化手段转入县域银行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引导向县域延伸机构,引入适宜的微小贷款技术,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深化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调动多方面资源和积极性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力争2011年底全省组建36家农村商业银行、3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引导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县域金融服务,发展信托融资、融资租赁、债券融资,开展银信合作、银租合作,拓宽县域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关键是要适当放权、灵活机动。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对其分支机构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信贷激励约束不相容和信息决策不对称等问题严重抑制了基层机构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改善县域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关键在于创新银行基层机构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赋予其更多的自和自由度,更好地发挥其“排头兵”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期望通过底层的试点、局部的突破,通过发挥改革的示范和扩散效应,形成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推动银行机构转变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和水平,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此,我们探索在全省深入开展百家大型商业银行县支行和百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回流双百工程”,努力扩大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县域所有机构。同时,根据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实情况,创新性地推广欠发达地区经济资本管理优化模型,扩大县域机构授权授信额度,保证县域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全面推进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按照“六个单独”的要求,探索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并力图总结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经验加以推广。在加快推进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目前全省组建17家)、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的同时,创新性地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俱乐部”在全省12个市州实现全覆盖,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服务超市的平台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交流活动,提高小企业贷款满足率、覆盖率和服务满意率。通过以上多种手段,努力推动湖北县域存贷比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四是创新金融产品,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辩证地看,社会薄弱环节发展既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银行机构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机会,在支农支小的实践中提高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对金融要素的优化整合能力,提高适应客户需求的能力,最终实现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明显提升。为此,我们引导各银行机构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透明”的原则,积极开发和引入多样化、有特点、适应县域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尽快将成熟的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水域滩涂、土地经营承包权、农户宅基地、集体用地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缓解“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目前,全省银行业开发设计了170多种创新性支农贷款品种,其中武农商的“农易富业贷”、丹江口联社的移民后扶持资金担保贷款、黄冈联社的渔民联保贷款等均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对中小企业,不断开发和推出多层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根据湖北深入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时机,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通过组建“东湖金融超市”、设立科技专营支行、探索专利和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型、成长型小企业发展壮大。

五是创新联动机制,关键是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改善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努力发挥监管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差别监管的激励约束功能,调动银行机构支农支小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深入开展公众金融教育,组织送金融知识进社区、进校园和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工具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推动各级银行业协会扎实开展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创建”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银行业行风评议活动,扭转银行“嫌贫爱富”的现象,推进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同时,注重提高监管艺术,努力寻找贯彻中央精神和开展地方工作的结合点、平衡点,持续加强与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树立“金融产业观”,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创造良好的业务环境,通过推进信用文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等,形成改善县域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强大合力。

总而言之,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引导湖北银行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加强支农支小金融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升银行业整体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风控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推动湖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践中实现银行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作者系湖北银监局局长)

上一篇:人口结构的宏观经济含义 下一篇:全球视角看央行加息及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