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尺偏型骨折62例体会

时间:2022-08-28 08:40:46

手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尺偏型骨折62例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尺偏型骨折中医保守治疗疗效。方法:用中医手法整复后夹板塑形外固定。外展屈肘前臂旋后位悬吊皮牵引。结果:62例,痊愈优良59例,3例由于提前自动出院,自动过早取除固定不及时复查,留有尺偏畸形,但功能良好。总优良率100%。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中医手法保守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患儿痛苦少愈合快,不良后遗症少,效果优良。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尺偏;外展悬吊皮牵引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62-0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常见病症,肘内翻畸形是该病主要并发症。在治疗上如何预防肘内翻畸形发生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笔者自1992-2005年,采用手法整复后夹板塑形外固定,同时平卧外展屈肘前臂旋后位胶布固定悬

吊皮牵引方法,治疗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62例,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35例,女27例;左肘37例,右肘2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平均7.3岁;伤后到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5天,平均3.5h;其中严重粉碎性2例,骨折远端旋转移位42例。本组诊断分型参照《中医伤科学》教材[1],辨证施治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2治疗方法

2.1准备①0.4~0.5cm厚度夹板4块,宽度与患儿肢体适当确定长度,后侧和外侧超过上下关节即可,内侧上至腋窝下端超过肘关节,前侧板与肩齐下端至肘窝前止。②塑形,用卫生纸叠成垫用绷带固定于夹板上,后侧下端塑成梯形垫,外侧中下段塑成塔形垫,内侧塑成凹形垫,前侧塑成较低的塔形垫。③胶布一卷,宽与前臂适当。④木制扩张板一块,中间钻一孔,悬吊绷带一条,外用固定绷带适量。

2.2手法整复患儿仰卧于床上或由家属抱坐于椅子上。两助手分别握住上臂和前臂,做顺势拔伸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远近两端,有旋转移位者先纠正旋转移位,然后双手握上臂前侧,在牵引下用双拇指从肘后向前推挤骨折远端,后移位纠正后,双手四指握住骨折近段内侧双拇指推挤内髁向桡侧,有活动后即停推挤,触摸复位后见畸形纠正,然后一手四指托住肘后,同时拇指按压髁部骨折远端。一手握前臂屈肘做旋后旋前屈伸活动试验。如活动功能良好,说明已复位,助手可一手握患儿手腕部,术者用绷带进行夹板固定。

2.3外固定复位后屈肘90°~120°,一助手握患儿手腕,术者取后侧夹板,将梯形垫放于肘后部位骨折远端及尺骨鹰嘴部位。前侧板较低塔形垫放于骨折端上方。内侧板上端垫放于腋部,下端垫放于内髁部位,中间是凹形,外侧板塔形垫放于骨折端上方。用绷带加压固定后,外侧与内侧形成三点加压力量。前臂用宽胶布固定尺背侧,令患儿伸直手指。胶布越过手指尖后按放扩张板,胶布折回固定桡掌侧。再用绷带固定胶布于前臂上。扩张板中央穿一牵引布绳或绷带。让患儿卧床外展屈肘,将前臂悬吊于床边输液架上,输液架固定于床边,肘后离开床面约3~5cm高,持续悬吊牵引。

2.4术后处理①观察患肢血运,出现麻木或血运障碍立即松弛夹板,按时床头拍X片观察,及时调板固定。②抗感染对症药物治疗。③固定悬吊后,患儿手指开始功能练习。④如肿胀严重或水泡形成时,可换药处理,首先皮牵引悬吊前臂促进消肿,肿胀消退后再行整复固定。

3治疗结果

本组62例肱骨髁上伸直尺偏型骨折,总有效率100%,见表1。

痊愈骨折解剖复位,或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1/5以内,骨痂连续生成,功能正常,携带角正常。5995.2

好转骨折对位对线满意,骨折愈合,肘关节屈伸受限在30°以内,携带角减少在20°以内。34.8

无效伤肢畸形,肘关节携带角减少在20°以上,功能障碍。00本组62例:卧床悬吊牵引时间2~4周,解除夹板时间4~5周,观察随方10个月~2年,其中3例由于住院时间太短,家长不重视,自动提前出院,复查不及时,家长自行过早去夹板稍有尺偏畸形,但无功能障碍。其余59例愈合良好,总优良率100%。

4体会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儿童肘部骨折常见病症。肘内翻畸形又是该病主要并发症,而且无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尺偏畸形率更高。笔者体会肱骨髁上部位解剖特点为肱骨下端较扁而薄,髁上部位处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较薄的骨片,两髁稍前屈,并与肱骨纵轴形成向前30°~50°的前倾角。前臂完全旋后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外翻的携带角。前倾角和外翻携带角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患儿肘关节的形状和功能。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从肱二头肌腱膜下通过,桡神经通过肘窝前外方并分成深浅两支进入前臂、肱骨髁上骨折,易被刺伤或受挤压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可分3型,即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其中伸直型又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常见病症。肘内翻畸形又是该病主要并发症,而无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尺偏畸形率更高。笔者重点探讨肱骨髁上伸直尺偏型骨折10余年。笔者体会:其发生尺偏畸型的原因除解剖上特殊外,与损伤类型及移位程度、肢体重力、住院时间长短、家长重视程度、夹板固定时间长短、整复矫正的充分程度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充分整复和有效固定是预防尺偏发生的关键。

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高的病理原因[3],由于骨折后内侧骨膜较完整,生长过程中自动向尺侧牵拉作用较外侧大,加上骨折后远折端和前臂重力自然向下向内的重力,肌力牵拉并造成内旋,患儿自动的自我保护性内收内旋前臂,整复时没有充分矫正尺偏移位,或夹板松弛不能持续将内髁向桡侧推挤加压,或解除夹板太早,在愈合过程中因内侧组织牵拉而发生尺偏畸形,即是当时解剖复位也不能完全避免肘内翻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将上述不利因素转变为能持续维持骨折整复后稳定的有利因素,是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关键,整复时一定要整复充分,不留残角,形成轻微桡倾,夹板固定时内侧夹板腋部和内髁部加垫,中间段不加垫,外侧板肱骨中下段髁上部位加塔形垫,外髁部位空虚。这样加压捆扎后可使内髁部位持续向桡侧挤压,后侧板梯形垫放于骨折远端尺骨鹰嘴部位,前侧板较低塔形垫放于肘窝前骨折端上方。捆扎后内侧和外侧形成三点加压力量,前后侧形成远折端向前推挤,近折端向后推挤。四块夹板相互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的固定,同时平卧外展屈肘90°~120°,前臂旋后位悬吊牵引,肘后离开床面约4~5cm高,使患儿肢体重力自然牵引,以保持持续髁部向前倾的角度。通过上述方法能有效防止骨折远端内旋内倾,可有效防止肘内翻的发生,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复方木根汤治疗胃痛疗效观察 下一篇:幼科发挥·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