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联合硝苯地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8 07:29:08

[摘要]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心电图改善程度:治疗组70%、对照组50%。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硝酸甘油及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 通心络;不稳定型心绞痛;硝苯地平

[中图分类号] R256.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076-0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差别主要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性心绞痛,目前趋向将劳力型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因其有发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故临床上多采取联合用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005年10月~2007年6月,笔者采用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42~80岁,平均(58.4±3.6)岁。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发作症状或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表现。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及其他条件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甘油、肠溶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4粒,每天3次口服,硝苯地平10 mg,每天3次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定

1.3.1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2)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3)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3.2心电图疗效标准(1)显效:静息心电图无缺血性改变。(2)有效:下降的S-T段回升1.0 mm以上;或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达50 mm以上或T波转为直立。(3)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疗效结果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变化情况分析

见表2。

2.3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冠脉内有不稳定的斑块,由于粥样斑块表层纤维帽出现裂隙或破溃,引起胶原纤维和斑块的脂质核暴露,激活血小板及促凝血因子等产生一系列瀑布样反应,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I及血栓素A2等内皮源性收缩因子释放,又可引起冠脉痉挛,最终引起心绞痛反复发作。单用硝酸酯类药物往往不能缓解症状,近年来多主张联合用药,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与硝酸酯类联合。其中以钙离子拮抗剂为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对预防心绞痛的发作也十分有效[2]。但单纯西药治疗难免有较明显副作用,随着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疗效显著,副作用明显减少。本文应用的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檀香、土鳖虫、蜈蚣、蝉蜕、降香、赤芍、酸枣仁、乳香、冰片等制成的复方胶囊剂,其主要成分人参皂苷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维持血管舒缩功能、促进细胞物质能量代谢以及改善免疫和应激功能。水蛭素是一种多肽,能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的水解作用,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变血液流变性,有效地预防血栓发生。其他成分如土鳖虫、全蝎、蜈蚣、赤芍等也具有解除冠脉痉挛、抗凝血、活血化瘀、降血压、调整血脂、逐瘀通络、芳香止痛等多种功能。诸药相伍,能充分发挥其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轻因缺血而致的心肌损伤等作用,从而达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目的。本文治疗组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0.0%,而对照组仅分别为63.3%和50.0%,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心电图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

[2]张文博.心血管药物应用的新进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7.

(收稿日期:2008-03-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医学留学生生理实验教学探讨 下一篇:谈高校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