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实现人生价值(一)

时间:2022-08-28 05:46:19

主题一:实现人生价值(一)

主题引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长短用时间来计算,人生的价值用贡献来衡量。追求美好,默默地奉献,实现的价值是永恒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壮举,一次瞬间美好的展现,实现的价值是辉煌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在于给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滴纯净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会折射出如彩虹般绚烂的光芒;一片新生的叶子,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会绽放出如青山般盎然的绿意;一只蛹,在化蝶的过程中,展现了努力追求的悲壮之美;一只金蝉,历经四年的黑暗煎熬才重见光明,诠释的是坚持的力量;一颗流星,在夜空中留下耀眼的光芒,演绎的是生命的辉煌。

阅读前沿一

水仙

严阵

水仙花又开了。

看到它那翡翠似的长叶,雪片似的花瓣,纤细的花茎上托着金色的花蕊,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缭乱而又模糊的光影,我不由得想起了往事。

1979年初春,我到上海来,听朋友们说,诸葛英教授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欣喜之余,我便穿过灯火阑珊的小弄,向她的住处信步走来。

诸葛教授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几经辗转,才从海外返回到多年离别的祖国。记得第一次,我来到诸葛教授的住处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小巧素雅的会客室中一团绿火一般的柔光。

那团绿光便是她放在会客室正中小圆桌上的一盆刚刚生出几枝嫩蕾的水仙花。

诸葛教授为人一丝不苟。她选择这样一盆花放在室内显要的地方,是不会没有道理的。记得我当时就曾凝视着那把室内的空气都似乎染成一团宁静的暗绿的水仙花。我默默想到:看,它那静雅,它那显示出青春生命的绿光,和它那一尘不染的姿影,是多么像它的主人啊,无怪乎诸葛教授是这么喜爱它了。

可是,当我把自己的这一想法说出来时,诸葛教授却神秘地摇了摇头,含笑说道:“啊,不,还有比这更加值得重视的原因呢!”

诸葛教授喜爱水仙花,到底还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可惜她未及细谈。不久,她就被打成,送往农场劳动,然后流放到大西北的戈壁沙漠中间。

小弄还是当年的小弄,只是今夜没有落雪。

当我在微薄的春寒中推开诸葛教授的小门时,第一眼看到的,仍然是会客室里那一团引人注目的绿光,那放在房间正中小圆桌上的一盆像透明的水晶一般莹莹闪光的水仙花。看到它那碧玉一般的花茎顶端,缀着一簇粉白的花儿,在冰盘中怡然静立,蓦然之间,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超群脱俗的感觉。

当诸葛教授从水仙桌旁站起来的时候,我才见到她的屋子里早已经有了一个客人。

诸葛教授微微含笑,把那个早到的客人,向我介绍:“这是我的美国老同事。”说到这里,她向那位与她年纪相仿的男客,投去慧黠一瞥。然后坦然地说道:“不瞒你说,他是一个好人,为了我,终身未婚,他这次不远万里而来,就是为了接我出去的呀!……”

我不由得想到:诸葛教教授这次可能非出国不可了。可是,想不到,我竟猜错了!

诸葛教授离开会客室重新回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她一面把木盒放到桌上,一面说道:“还记得吗?若干年前,我曾说过,我所以喜欢它,除了种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如今,我觉得是应该把这个原因告诉你,并借以聊表寸心,回答这位终生想着我的好友。”

她小心翼翼地把手中的画卷展开,原来这是著名画家吴昌硕所绘制的一幅水仙精品。这幅水仙图,构思奇特,布局精妙,在盛开的水仙的背景上,画着一片隐约的远山,使人看来,韵味无穷。

更使我惊奇的是,在画的边款上的同志的两行亲笔题字。那两行字是:“百草千花相继死,冰盘才见水仙开。”

诸葛教授站在这幅水仙图的面前,端详了很久很久,才开口说道:“这幅水仙图,是我从国外归来到上海任职时,市长亲手送给我的。我那时喜欢水仙花,不过是喜欢它的素洁和雅致。经过多年波折之后,回头再看这幅画,我才豁然略有所悟:水仙只有在水的滋养下,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开出美丽的花朵,把芳香留在人间。我们也应该像水仙花那样,即便寒流袭来,水里结了冰,也还是要照样开花。”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鉴赏评价

本文是一篇优美雅致的散文。文章托物言志,描绘的是水仙,褒扬的是诸葛教授热爱祖国的赤忱。文章的两个场景都是以水仙为中心物象的,反复描绘,以突显其美丽高雅、超凡脱俗。而主人公在水仙的映衬下,展现了“百草千花相继死,冰盘才见水仙开”的高尚情操。

题型示例

1.结构安排巧妙是本文一大亮点,请加以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结构需要注意几个时间的变化:“我不由得想起了往事”表明现在,“我到上海来”表明回忆过去,“小弄还是当年的小弄,只是今夜没有落雪”表明过渡到对过去的第二次回忆中。

参考答案:(1)文章开篇先声夺人,把水仙美丽的姿态推到了读者面前。而后笔锋陡转,追记与诸葛教授的第一次会晤。写第二次会晤,又兀地出现美国客人,从而引出诸葛教授言志的独白。(2)涉及主人公喜欢水仙花这一问题时,诸葛教授“摇了摇头”,神秘的表情和答语自然构成了一个悬念。当美国客人出现,作者认为诸葛教授会离开的时候,水仙画的来历和题字使读者明白她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2.文章多次描写到水仙,但作用各不相同,结合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对水仙花的描写,第一次会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第二次设置“节外生枝”的情节,引出主人公发自肺腑的言语,来显示其赤忱的爱国之情。对水仙花描写作用的分析应当运用“段落在文章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这一知识点。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对水仙的描绘,引出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中间以水仙的美丽高雅来突显人物的品格,为下文设置悬念作铺垫。最后关于水仙的描写着重体现人物的高贵品质。这样,水仙的形象成为文章的线索,它柔和的绿光、纤细的花茎、袭人的香气营造出一种厚重的氛围,强化了文章的意境。

阅读前沿二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至少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别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战火纷飞,物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处在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纽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装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鉴赏评价

本文写得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显现出了季老思想的深刻与文笔的老到。季老从望九之年谈到长寿的感受,从长寿的感受谈到“绝大多数人”与“少数有识之士”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让人体会到了他那种与世无争的优雅,对生命哲理的一种感悟,对人生的一种启发、一种责任感。

题型示例

1.作者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谈谈自己的理由。

解题思路:对作者观点的评价是开放性的题目。赞成作者观点可以从主流观念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非常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赞成作者观点就应该从个体的价值角度来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同意作者的观点。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老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责任感”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说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我们又不由得暗自认同。(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种看法既不会增添绝大多数人“人类会越变越好”的信念,也不会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反而会更加感觉生命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更加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与价值,从而坠入虚无的深渊。

2.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中间又说自己“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作者产生这种看法是针对什么对象。“鼓舞时少、叹息时多”是针对绝大多数人浑浑噩噩的人生而言;“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是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说的。

参考答案:不矛盾。作者产生“鼓舞时少、叹息时多”的感叹源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后面说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是从主流观念的角度、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说的。

上一篇:主题一:实现人生价值(三) 下一篇:永恒,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