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电影《乱》中的人性思考

时间:2022-08-28 03:29:53

黑泽明电影《乱》中的人性思考

[摘要]20世纪日本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一生拍摄了30多部影片,获得多个奖项,取得了让世人敬仰的成绩。黑泽明的影片一直体现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具有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思考。《乱》是黑泽明晚年的经典作品,对人性的反思,贯穿了电影的始终。本文通过对影片《乱》中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黑泽明关于人性的思考。黑泽明用其深邃的目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剖析了隐藏于人性背后的罪恶。

[关键词]黑泽明;《乱》;人性;丑恶

黑泽明是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一生导演了30多部电影,获得了30多个著名的奖项。美国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被《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黑泽明的电影不仅表现手法独特经典,而且主题也触及人类的内心深处,让人震撼之余,有勇气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乱》拍摄于1985年,是日本电影史上制作成本和规模最大的影片之一,被黑泽明自誉为平生代表作。1986年在美国上映时,曾引起了西方的轰动,获得了众多奖项。其中包括1986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布景,尤其是被美国影评人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影片。该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莎剧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乱》在这方面自然也毫不逊色。黑泽明把中世纪欧洲的故事移植到同样混乱的日本战国时代,将毛利元三子折箭的故事糅合其中,紧紧地抓住了莎剧中最为深刻的悲剧内涵,寓意深刻,令人深思。故事架构很简单,老迈的枭雄秀虎欲将领土分给三个儿子,希望他们同心协力继承家族的事业。但由于三个儿子各怀心机,导致了家族的分裂,三郎被驱逐,而秀虎则为两个儿子所不容,长子和次子间又尔虞我诈,最终家族在分裂中走向灭亡。《乱》动用了30 000多名演员,但能叫出名字的主要人物却不足10个。这不多的几个人物非常典型,都是人性某一方面的化身,人类的自私、欲望、欺骗、背叛、仇恨……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黑泽明刻画的人物既简单纯粹又发人深省,揭示着人性丑陋与缺陷。本文通过对影片《乱》中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黑泽明关于人性的思考。

一、人性之欲

欲望,人类永恒的劣根,即使悲剧连连,仍然无怨无悔地追求,这一点《乱》表现得尤为突出。实现欲望的第一步,在于拥有强大的权力。老主公秀虎在年轻时成就了霸业,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这一切都是由杀戮、流血、战争换来的,灾难的种子也由此埋下。当他年迈之时,儿子们对其权利的渴望胜过了一切。正如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他以为他自己本身是伟大的,而不是由于他手中掌握着权力。”[1]于是他被谗言所蛊惑,把大权交到太郎手中,伴随而来的是一连串的灾难:父子之间毫无情感的翻脸、争夺旗号的闹剧、逼迫父亲画押的冷酷以及让老主公女仆向太郎女仆行礼的荒谬。刚掌大权的太郎急于控制一切,派兵侵占三郎第三城,将其野心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父子无情,兄弟之间也无义,次郎对屈居太郎之下的不满,对前来寄居父亲的不接纳,反叛太郎的计划,把剧情的悲剧推向高潮。

欲望之极,便是残酷的背叛,伦理道德、父子亲情、夫妻恩义全然不顾,剩下的只有血淋淋的争斗。黑泽明在《蜘蛛巢城》中也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角色,鹫津本有着不朽的功勋,却因自私和欲望走上一条背叛主人的不归之路,深刻地再现了一个功臣如何堕落的全过程。《乱》中太郎和次郎陷于欲望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走向毁灭。自私、欲望、以自我为中心,这可能是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共性,我们的灵魂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其占据。片子深刻地刻画出人性的弱点、残酷甚至狰狞,这或许是日本人的民族性,但人性是相通的,其他民族也是具有的,也应该进行深深的反思。

对人性的体察和思考,是决定一个人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前提和基石。黑泽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于人性之恶,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在谈到使自己名声大噪之作《罗生门》时,黑泽明说道:“在我的电影《罗生门》中,想体现的思想其实也是人世间显而易见的道理。那就是说,人即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掩饰的,可见人的罪孽有多么深。”[2]黑泽明在他的自传中表示自己对于人性之恶的认识,可能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这样写道:“关东地区的大地震,是一次可怕的事件,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告诉我自然界异乎寻常的力量,同时也使我了解了异乎寻常的人心。”[3]611928年,黑泽明暂住在他哥哥黑泽丙午的住处,那里是东京神乐坂的一处小街,“就在这期间我注意到,住在这个长排房的人们尽管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幽默,但是它掩盖了阴森可怕、极其黑暗的另一面”[3]99。大地震中一望无际的死尸、哥哥的自杀,童年和少年时的这些记忆,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奥利弗·斯通说:“一部影片首先是一种观点,其他的只是陪衬。”黑泽明在他电影里表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把他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融入电影中。黑泽明用其深邃的目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剖析了隐藏于人性背后的罪恶。

二、人性之恨

《乱》中设置了两个个性有着鲜明对比的女性角色,一个是太郎的夫人枫,另一个是次郎的夫人末。枫充分表现了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下人的思想发展轨迹。她本是一位诸侯的女儿,但是其家族被秀虎所灭,影片虽然没有直接展现那个残酷的过程,但从其哀婉的叙说中可以想象。因此她心中潜伏着复仇的火焰。在仇恨中,她的性格变得扭曲甚至疯狂。枫从秀虎身上学到了不择手段、极端残忍。所以她在进入昔日家族的城堡后要唆使丈夫将仇人秀虎逼入绝境;在丈夫太郎死后,她进而去勾引丈夫的弟弟次郎;最后她要让次郎将三郎刺杀同时挑起一场诸侯的战争,毁灭这个让她失去一切的家族。正如她在生命中的最后所说,她要让这座昔日家族城堡被烧毁,一种玉石俱焚般决绝的仇恨令人毛骨悚然。特别是枫在追杀末的时候,手段的残忍,让我们对人性彻底绝望。

仇恨这种情绪深藏于人的无意识中,是人类对外在世界伤害到自身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古希腊神话故事里复仇、报复在众神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如太阳神为了替母亲泄私愤射杀尼奥贝的儿女,丘比特报复太阳神让他去追求永远也得不到的达芙妮。人在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时,根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看到枫夫人的疯狂变态,在惊讶愤怒之余有一丝同情与无奈。相反,末夫人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将仇恨消解于宗教的寄托中,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在神佛的召唤下看待这个荒谬的世界。在战乱年代,女人的命运往往不由她们选择,她们要么如次郎原配夫人那样忍气吞声,要么就如枫君一样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择手段复仇。但她们殊途同归,都没能逃过乱世的刀锋。普遍的血海之下,也许个体的命运是如此渺小无力,无法逃避这种乱世对个人的影响。

三、人性之悲

《乱》这部影片血腥、残酷,从始至终充满了悲壮苍凉的氛围。如同哭泣的台词一样:“这就是人世啊,人追求的不是幸福安康,而是悲戚,主要不是安宁,而是痛苦。”影片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痛苦的生活,悲惨地死去。影片中的人物往往被内心中无法了解的疯狂所驱使,欲望、权力、征服、背叛、羞耻、恐惧、绝望等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休止地放大,最后又全部归结为破坏和毁灭。秀虎、太郎、次郎、枫夫人便是这样的人性代表,他们由罪恶必然走向毁灭。

如果说罪恶受到惩罚是理所应当的,那么正直和善良的一并毁灭使影片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三郎正直勇敢,虽然他的直言冒犯了父亲,但他是真正关心父亲的人。他为父亲砍下小树为遮挡阳光是影片中最为温和细腻的一幕。三郎最后冒死去营救父亲,就在父子相见苦难即将结束的时候,却被暗杀。末夫人温和善良,虽然他的家族也死于秀虎的屠刀之下,但她已经将仇恨化解,皈依佛门,但后来还是被枫夫人追杀。末夫人和三郎的死去把影片的悲剧色彩向前推进了一步,人类没有了任何前途和希望,就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影片的最后,是瞎眼的鹤丸孤独站在血色的夕阳下,人类的杀戮仍在继续,佛像无力地飘落在荒草中,诉说着对人间悲哀的无能为力。就像《蛛网宫堡》里悲戚、低沉的吟唱一样:“君不见,迷妄之城今仍在,魂魄依然在其中,执迷不悟修罗道,古往今来一般同。”[4]这里黑泽明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去反思去自省。

日本人笃信佛教,佛教思想亦深深植入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影响着黑泽明的电影创作。在这部影片中佛教不再是万能的神,对人类的丑恶、世界的混乱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世间的轮回和因果报应好像也乱了章法,罪恶理应得到惩罚,但正义善良也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世界陷入大的混乱之中,人类被本能驱使,盲目荒谬地生活。人类的悲剧,或许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当狂阿弥跪问苍天,“杀人不眨眼,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吗?”平山武士答道:“看到无恶不作的人类在互相残杀,神佛也无法解救。这就是人间,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这正是黑泽明的态度,黑泽明曾说:“我要从上天俯视苍生的角度来拍这部影片。”他做到了。

《乱》中的人物性格饱满鲜明,具有巨大的张力,把人类的自私、欲望、欺骗、背叛、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和人物几乎没有,人性也更为复杂和多样。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受日本能剧影响颇深,每个人都是人性的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如欲望、仇恨、贪婪、正义等,因此这些角色的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善恶交织。黑泽明好像在做一个关于人性测试的实验,在特定的事件和环境中看人自身的反应。人性的丑与美、阴暗与光明、病态与健康在彼此对立和冲突中凸显。黑泽明又以展现挖掘人性恶的一面所见长,让人对自身的弱点和丑恶暴露无遗。人类的丑恶在黑泽明的艺术中被无情地放大了,我们在震撼、惊恐的同时会反观自身,勇敢直面灵魂的深处。这也是我们完善人性的一条必由之路。

《乱》是黑泽明的晚年的杰作,对人性的反思,贯穿了电影的始终。黑泽明在电影中通过对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描写,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贪婪,欲望,自私,仇恨,毁灭等。从黑泽明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对人性、对自身、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体察和反省的电影大师的内心世界。虽然现在大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影响着我们,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

[参考文献]

[1] [俄]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一卷)[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320.

[2] 雪帆,朱晶.黑泽明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164.

[3] [日]黑泽明.黑泽明自传[M].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 [日]黑泽明.乱——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下)[M].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3.

[作者简介] 王立峰(1975—),女,河北保定人,文学硕士,保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学及美术教育。张颖(1979—),女,河北衡水人,硕士,衡水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美术教育。

上一篇:平民大白菜 下一篇:电影《东成西就》中美术虚实手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