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8-28 03:27:46

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但其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没有同步跟进,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极大影响了国有资产在高校使用效益的发挥。本文深度剖析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实践措施。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改革 实践

我国高校近年来因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而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据统计,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中30%以上转化为物质资产,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滞后,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固定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及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高校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资产闲置与浪费现象并存,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缺乏评估机制,使资产占用与产出效益失衡,资产处置混乱,收益无保障等。新时期、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需要,更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及防范廉政风险的需要。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

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是指高等院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学校的资产、按照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收捐赠等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包括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存货、债权等)、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等)、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著作权、校名校誉等)、在建工程、对外投资等。

近年来,高校国有资产投入成逐年上升趋势,例如,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国有资产相关统计数据,校舍建筑面积2014年比2013年增长2628796m2,增长率4.97%;2015年比2014年增长3228300m2,增长率5.81%。固定资产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43.5亿元,增长率4.82%;2015年比2014年增长66.21亿元,增长率7.00%。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人员普遍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采购轻效益”的观念,重视资产的资金投入,忽视资产的相应管理,缺乏对本单位现有资产存量和使用情况的深入了解,导致钱物分离,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重视资产的采购而忽视资产后期的使用效益,使很多资产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二)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虽然设有相应的内部资产管理机构,但资产管理工作往往需要多部门相互协调沟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存在职责不明,管理与使用部分权责划分不清,与所涉及其他部门的管理内容有交叉,管理标准不一致,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直接导致管理职能的缺位。

(三)资产基础管理不到位

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欠缺,尚未形成资产的“一条龙”管理,即按资产取得形成“资产―财务―预算”的管理模式,或按资产存在形式“形成―使用―处置”的管理模式。许多资产按其各自使用部门分散管理,没有健全的采购、分配、使用、报废制度,很难形成链条式资产信息,出现多环节管理漏洞。例如,已验收多年的房屋未办理房产证的相关手续,直接导致财务账与资产账不能账实相符,造成资产流失。

(四)资产招标采购管理不规范

负责资产采购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未制订详尽的采购计划,采购招标流程不规范,无相应的论证环节,采购过程监督无力度,采购信息公开不到位,这将直接导致廉政风险大大增加。采购是高校领导腐败的又一个“温床”。例如,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及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物资采购活动,包括采购大量教学书籍、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基建维修材料等。个别当事人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五)经营性资产收益低下

经营性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实行招标形式进行对外招租,或未采取任何协议方式租赁经营性资产,租赁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中介评估机构价格或市场公允价格,还出现出租收入不及时入账的个别现象,造成经营性资产收益低下。

(六)无形资产管理不重视

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研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其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转化率普遍较低。虽然专利很多、科研成果很多,但相应的转化率10%都不到,还有个别科研人员私下转让其成果,造成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七)资产信息化管理处于低水平

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尽完善,财务、资产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缺失,造成国有资产信息不对称,给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此外,就单一部门而言,管理流程过程运用信息化过于简单,很多工作仍需手工操作,管理效率低下。

(八)资产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化培训,缺乏相应的管理专业知识,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日常也很少有相关方面的人员进修培训,使国有资产管理很难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三、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明确资产管理体制

(1)统一领导。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实现资产管理,校长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2)归口管理。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例如国资处、办公室等,服务于国资管理职能,赋予其一定权力,代表高校行使职能。

(3)分级负责。具体操作中涉及相关部门,应负责效益考核等工作,特别是经营性资产管理(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委托资产经营公司做管理、监督、收益、保值增值工作;二级单位应主动接受学校统一领导)。

(4)责任到人。职责履行要与相关部门、人员挂钩,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

(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强化资产基础管理

建立校长―院长负责制,明确负责具体内容,授权范围,处置权限及相应程序,二级单位负责人作为二级管理,在离任时进行审计,明确职责,包括对单位负责人及所在部门进行考核。

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考评,预算与目标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三)科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科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并进行相关的专业论证,出台合理、规范、科学的相应配置标准。例如,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对高校办公用房的标准有了新的规定。此外,对资产的使用效益及大型设备使用时间等进行有效评估,设置相应使用标准,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对校内资产试行有偿使用,即在满足正常教学活动后对增值活动收取有偿使用费。

(四)规范招标采购程序,严格管控廉政风险

制定规范、科学、健全的采购制度;扩大公开招标及政府采购范围,提高采购能力;利用网络、公开信息、接收广大群众监督;加强政府采购方式;加强国有资产采购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加强思想教育等;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管控廉政风险,例如完善采购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

(五)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扩大设施设备开放共享

侵权和人才流动也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原因之一,应试行归口管理、完善申报程序;建立评估体系、建立无形资产投资核算体系。此外,还应扩大资源共享、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的开放程度,在保障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后,鼓励高校间大型设备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六)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落实保值增值责任

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应树立资产价值理念,要有产权观念,提高资产收益率,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投入与收益进行对比,计算衡量是否有经营收益。同时,应规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采用公开招标,签订出租合同等,避免多口管理造成过程不规范,租金形成“小金库”的现象。

(七)扩展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提高管理综合效益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大型设备共享系统,如实验室设备使用信息系统等。建立资产、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提高信息共享率,加强管理过程的监督力度,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

(八)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整体管理层次

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应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管理;注重选拔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干部负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分期分批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并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BSC和AHP分析法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SJA63008。

参考文献:

[1]辜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及分析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6(3).

[2]蔺汉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4(16).

[3]龙承祥.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4]王辉.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上一篇:精准时计链接太空时间 下一篇:新时期价格举报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