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 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时间:2022-08-28 01:54:21

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 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都把创业教育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别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是这个时代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培养创业者的历史重任,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一、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认为大学生能否创业,是其个人的事情,学校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二是认为创业难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学校不宜大力提倡;三是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抓好就业就不容易了,没有精力管学生的创业,四是认为创业需要较多的条件和要求,学校不具备此能力。

2 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缺乏。社会整体的创业、创新氛围以及对大学生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冲动与创业热情。而校园内的创业环境,更体现在日常教育和熏陶中,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建立,创业文化的形成。但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仍然很薄弱。

3 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尽管多数院校为学生讲授了创业教育,但只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未能系统、独立设置,并且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任课教师又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对生产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只能从理论上阐述,显得空泛,以致创业教育效果不佳。

4 创业实践开展困难,学生缺少相应的创业活动平台。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必须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实践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学校也要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还应在场地、启动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给创业学生以便利条件,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1 提高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想认识。对高等教育而言,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是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还能创业。高等院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培养创业人才提到战略的高度,确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积极倡导,大力支持,认真践行,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塑造大批高素质的创业者。

2 营造创业氛围,培育创业环境。相关资料显示,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达23%至25%,而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低于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人数从2003年的22人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人,也不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这与大学校园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浙江省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超市,置身其间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深受义乌整个创业大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内心积聚着创业的冲动和激情,以创业为荣,在学生中已成为一种风气,该学院大一、大二学生绝大多数有打工的经历,大三毕业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达到11%。

3 构建相对独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包括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在内的学生创业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上,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好必要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业教育应该学科化,要融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规程体系之中,与学科和专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孤立地进行,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应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涉及创业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政策法律、社交礼仪等,把其设计成模块,做为必修或必选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形式上要勇于创新,通过问题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使创业课程生动活泼,容易接受。

创业教育的难点是教师和教材,因其实践性很强,需要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懂得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不少专业教师是从企业引进的,熟悉企业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学校也可邀请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官员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到学校举办创业论坛讲座,分析国内外创业形势和政策,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还可把成功的企业家聘为大学的兼职教授;在教材方面,可收集校友创业方面的素材,编写成创业实用教程,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也可把企业界的创业案例搬上大学的讲坛。

4 搭建创业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建立实践体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学校有责任与社会建立多种联系,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1)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载体,加大学生与市场接触了解的平台和空间。鼓励和动员广大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组织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查、进行市场考察,接触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规则,积累市场资源。

(2)以学生创业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自发组织的作用。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共同点自发组织起来的,但由于经验、经历等条件的局限,难以寻找到创业的切入点,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积极引导、帮助创业社团开展市场调研,提供快捷可靠的创业信息,指导学生进行研发活动,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力。

(3)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模拟岗位工作室。创业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学生从专业出发,从熟悉的行业入手,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践技能,进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创业,就能使创业活动更有坚实的基础,更能提高创业成功率。高职院校大多有实训基地,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104个,校外实训基地122家,还有11个专业模拟岗位工作室,这些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和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调整与生产岗位的差距,便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

(4)在校内设立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放手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创业,说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不亲身体验难以获得切身感受。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在校内设立创业园区,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这种创业园区,一方面通过提供场地、“一站式”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和吸纳创新或高新企业,对企业、对社会开放,学生可以在园区的企业内兼职、实习,培养创业技能,进行创业实践积累;另一方面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可申请入园,依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学校可在场地、资金上对创业学生予以优惠照顾,并给以一定时间的孵化扶持期,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创业者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和向身边的企业家学习,边干边学,使创业活动看得见摸得着。

上一篇:钓具产品的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