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值论”入手浅析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时间:2022-08-28 01:44:13

从“等值论”入手浅析翻译中的等值问题

摘要:本文从“等值论”入手,首先对该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举例对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做了简要分析,最后通过认证指出“等值论”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片面性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等值论”;翻译;等值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the equivalence-relativ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Equivalence.A review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Equivalence is given in this article at the beginning.Then it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through some examples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one-sideness and shortcomings of Translational Equivalenc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 Words: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等值论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简论翻译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等值原则”。“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入语国家的人们能清晰地领悟和强烈地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相等”[1];随后,20世纪50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提出了作用相符、语言与文体相符的等值翻译论[2];该理论由J・C・卡特福德1965年正式提出了篇章等值的概念:“将一种语言(源语)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3];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奈达,他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4]。在中国,与等值理论相似的观点有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等,讲的都是等值,只是角度不同。

但是,语言之间的等值有三个层面:第一,语义等值,把原语的思想内容用译语完全地再现出来;第二,文化等值,准确传达原语中的文化因素;第三,文体等值,传递原文具有的艺术、审美及作者的风格和个性[5]。翻译的等值是多层面的,各个层面全部等值是理想的境界,译文在等值的某个层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欠缺,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等值翻译主要是指语义等值。一般而论,语义的含义是“语言的意义”。就是指一句话或一个词的意思。语义又可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字面意思;深层意义是指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含义和喻义。但是,单方面达到表层意义等值或达到深层意义等值都不能视为是完全等值。因此,在语义层面要实现等值已是困难重重,要想继续在文化和文体方面都达到等值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承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尽管有种种差异,但人类终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经历了大致相似的社会、历史过程,因而彼此之间总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6]。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 out rice.

2.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 out flour.

原文形式是短句,表层意义是:再聪明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深层意义是:做事缺乏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第一种译文形式上也是短句,与原文形式等值。“妇”在这里是指已婚妇女。因为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女子婚后必须操持家务,做饭是最重要的家务劳动之一。所以,译成housewife是确切的、等值的。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在表层意义上与“难为无米之炊” 等值,然而在深层意义上却有出入。米(rice)是中国人,特别是南方人的主食。所以,该习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极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但rice并不是英、美人的主食,他们对rice的认识和感情都不同于我们中国人,所以反应难以与我们一致。第二种译文在表层意义上与原文就有出入,第二种译法虽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却与原文的文化先决条件发生冲突,造成上下文的不和谐,不一致。甚至会引起误解:中国人也是以面包为主食吗?因此,“等值”总是相对的、近似的,而不是绝对的。

后来,奈达又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翻译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交际它还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丰富译入语语言的重要功能。中国原本并无佛教,自从佛教从印度传人后,中国语言中才出现了“佛”、“菩萨”、“阿弥陀佛”等词汇,因为在汉语中根本就没有“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物”。

从翻译的功能的角度看,等值翻译理论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片面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势必强调外国语言的本土化,从而忽视了翻译对丰富和发展译人语文化和语言的重要功能。不同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表现了民族的个性,在语言中则表现为语言的个性。企图把充满一个民族个性的语言转换成充满另一个民族个性的语言并使之“对等”,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7]。(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Tytler A F.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78.

[2]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Catford,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UP,1985.

[4]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5]魏少敏.关于等值翻译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6]曹敏祥.谈等值翻译[J].中国翻译,1998,(02).

[7]张春柏.从语言哲学到翻译的功能――关于等值翻译理论的一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上一篇:文化怪杰辜鸿铭的翻译思想探究 下一篇:《论语》中“其”字的用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