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若干探索

时间:2022-08-28 10:37:28

关于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若干探索

[摘要]:本文就职业教学中有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一基本思想,阐述“激活”的条件,提出在美术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观点。

[关键词]:职业教学 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

一、“激发”是提高学生探索兴趣的首要条件

美术教育法有这样一种理论:“将人置于最适合的步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下,让人们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寻找需要得到的答案,是人类创造性得以淋漓尽致展现的最好方法”。这种“将人置于最合适的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下”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发”。“激发”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是的最好方法之一。如图案设计课,开始学生对图案的抽象及表现觉得很幼稚简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先提高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并教会学生如何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收集。开始在收集过程中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如树木就是树木,叶子就是叶子等等。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热忠与探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比如,除了观察到树木的特征、生长规律以为,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树皮的机理以及叶子丰富经脉的纹理走向等,一句话、一些东西需要用“科学”的方式去看,而一些东西需要从“艺术”的方式去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共同对事物探索及研究的好途径。

就如布鲁纳认为那样:“对陈年的古训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是现代教育学中很有效的教育方法理念”。所以,以往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为保证传统意义上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总是以知识为讲解、以传授方法为主轴,以教材为蓝本。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仓储式”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尽管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相关的能力与技能,但缺乏开发思维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与学生共同一起学习、研究、探索打破了教师以往的权威性,也打破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学生视平线以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师往往追求教学指标上的表面效果。

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的教育方法击碎了多少学生的好奇心,剥夺了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尝试着换另一种方法、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学生的同一高度,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问题,实践表明这是颇为有益的。全国中小学生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告诉我们,课堂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国家改革之初到如今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不少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思索或探索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当然,这些改革实验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形成模式或体系,有待于时间的验证。但不管怎样,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结合实际创造适应我国教育特点的中国式素质教育方法是责无旁贷的。

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的创造表现

其实,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摒弃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着重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常用探讨、谈心、辩论等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向传统的定理、定义,权威的结论进行挑战,鼓励学生对新的观点、新的领域进行探索。目前国外流行一种“7分钟教学”形式将可能发展、取代“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及课堂时间的分配结构越来越有科学性、越来越注意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发挥其创造性的学习及实践。一位去英国的访问学者在一所初级小学的走廊看到一幅很有趣的画。画面由小孩的脚印构成。校长介绍说这是一位学生在脚上涂上颜料后用脚踩出来的。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跟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那颗心与我们的心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这幅画就是孩子的创造性的表现,它发出属于自己的调子,展示其内心深处的声音。

三、诱导学生好奇的实践尝试

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所有人对学习的求知渴望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由人们所受教育及生活经验积累程度的影响,人们与生俱来的这种天生好奇心会逐渐的减弱。对于人类来说,知识和文化的发展具体地分应有两种渠道:一是人们经验积累过程中的创造,二是利用人们好奇心理的天性,用培养和教育的方式取得。所以,教育方法的缺陷造成对学生天性的泯灭,将是我们教师一种不可原谅的过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拔动学生的好奇心灵,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我们作为老师的一种神圣责任。

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教育论》一书中写道:“孩子们是伟大的摹仿者,他们都喜欢画画,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学习这种艺术,不是为了学会艺术的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观察和敏捷的手法”。学生观察的兴趣一但产生,他们自然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一步地探索。其中摹仿也是一种探索的方式,目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卡通画的爱好盲目和摹仿近似于痴迷的程度。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在许多课上都喜欢画卡通画,而且所画的人物比例严重失调。有一次我在美术课上将他绘画的作品作为我的课堂的范例,让同学们分享他的快乐,同时启发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赏析,着重结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这位同学的作品中的人物结构、比例进行分析,广开言路地通过学生自己在赏析作品过程中弄清了人体结构与比例关系。第二节美术课,我还有意安排学生进行人物速写写生。让同学们通过直掌握男、女身长比例标准尺度,并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对自己作品互相讲评。利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同学在有关人体比例结构的合理性方面有一个鲜明的、清晰的科学认识,最后我用提问方式向以前那位痴迷于卡通画的同学提问:“你觉得你现在的画与你以前画的卡通画人物在人体结构比例方面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他十分准确地回答我:“以前画的人物是上身长,下身短,脑袋大。现在知道的是人体长为八个头比例。”因此,我圆满地完成了在“人体结构课”的预期教学计划,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青少年随着身心的健康成长、智力的提高逐渐感知审美。审美是一种内驱力,它能推动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还能启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如学生看了一件或几件美术作品后,往往会产生悦情悦意的感觉,由此激发的绘画兴趣随即萌发。学生想要模仿着画,甚至想超越它,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欲望。这种欲望是一种美的启迪,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因此,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热情是美术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中针对同学们理解思维的千差万别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辅导;也可采用“激励效应”启发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然后再通过表扬或开展相互竞争活动,将好习作展示、传观等方法来引发学生探讨观摩。把学生的每次作品都分期分批的放到空间、环境里面去,悬挂或摆放在班上展览,让学生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就会多次下意识地将自己作品同其它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不断地自我提高。

四、培养观察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培养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习惯,时时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青少年时期随着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倾向的形成,他们喜欢观察各种周边的事物,对事物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形体和色彩)具有强烈的兴趣。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这种特点,本人常常在花卉植物写生课堂上,打破教学的常规,先让学生自行观察写生,这样容易在学生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们共同进行分析,最后再提出教师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很快的掌握花卉结构、生长规律、叶脉的形状及走向等方面知识与绘画技巧。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后,会发现他们再一次观察与前次写生的差异很大。这个时期的启发作用,在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训练创作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贯穿美术教学始终,低年级应以观察图画为主,中高年级应以观察实物为主。多安排学生到室外写生,营造情景氛围,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有了丰富的绘画经验和积累,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创造出内容更丰富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作技巧的发展、创造力都会大大地提高。批评的敏锐性和自我意识的逻辑性亦随之改进。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他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指路的明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才能方面,观察想象是基础、思维记忆是核心、实践动笔是关键。教师应在教学艺术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应千方百计地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去灵活运用。学生应生活在创造世界之中,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美术教学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和亲近大自然,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和谐的、丰富多彩的美的生活源泉。

现代中国美术界有许多教师吸收了国外艺术教育长处,尝试在教学中不向学生展示美术的成熟作品,也不急于要求学生临摹。而是经常鼓励学生在基本功和自我开放式研究的基础上,不受专业的制约而绘制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鼓励他们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认真思索、勤于思考,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现于美术作品中。懂得用自己的观点追求内在的反映真善美。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发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在当今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去探讨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改变传统教育的旧模式,在认真研究旧的教育方法的同时,摸索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新教育方法。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经过实践而效果不错的教育事例,抛砖引玉,以便在探讨研究教育模式之时有点借鉴作用。

上一篇:创建有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下一篇:浅议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