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

时间:2022-08-28 10:36:02

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无锡许多的中小学校,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新市民子女。这群孩子,跟着他们在外务工的父母,远离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熟悉的环境,他们面临的不仅有学习上得困难,还有生活的不适应和心理上的障碍。研究他们的特点,如何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公平优质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鉴此,笔者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对我校新市民子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公平教育养成教育

水秀中学位于无锡市西南的城郊结合部,周边有规模较大的老新村水秀、稻香、溪南、震泽等,还有大型菜场,南面有郊区的大片农田,小商小贩、菜农众多,住房租金低廉,所以有大量的新市民居住在此,而水秀中学接纳的新市民子女也是与日俱增,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于从2002年、2003年、的11.5%、19.3%……,到2010、2011的59%、61%,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新市民子女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基础教育差异、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局限等因素,使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城市文明程度、基础教育发展水准间还有一定差距。

“播下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命运。”这句格言用在中学生身上非常贴切,而用在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新市民子女的养成教育上则更为迫切。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本文在大量第一手调研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试从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方面对新市民子女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的准备工作

(一)采用的方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查阅法。

(二)实行的步骤:

1、对学校历年的新市民子女的材料进行分析;

2、编写有关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调查问卷,并且随机选取初三3个班级共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

4、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提出建议。

二、新市民子女养成教育现状

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做事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内容繁杂,笔者的调查分析选取了最常见的几种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交往习惯,。

(一)学习习惯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1.学习习惯——良莠不齐

有关学习习惯的调查,主要通过课后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调查,根据汇总情况来看,本地生的学习习惯明显好于外地学生,不管是课后复习还是作业的完成率都远高于外地学生。

原因分析:外地学生的学习地点是随着父母暂住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都不稳定,再加上父母没有能力对其学习进行干预和指导,导致有的学生的学习自制力越来越弱,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差,这也是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往往是外地学生的原因。

现状2.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我选取了初三(3)的一次英语月考成绩作为样本,在本次考试中外地学生的优秀率24%高于本地生的11%,最高分96分的得主也是外地学生,但是最差的不及格的学生中外地学生占了20%,成绩不理想率远高于本地生。

原因分析:(1)新市民子女多数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山区,由于学前教育机构和社会早教培训资源十分匮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中60%没有上过任何的兴趣班,甚至还有一些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但新市民子女进城后,他们会与城市孩子一样,共同被接受规范化的语言训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各类艺体科技活动,这无疑增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所以差生率也比本地生高。

(2)同时本地学生的择校情况较为普遍,最优秀的本地小学毕业生已选择民办学校或名校就读,到我校这种公办这初中的优秀生源偏少。新市民家庭因为就读民校需要大量的费用无法承受,只好留在公办初中,所以公办初中里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很多是新市民子女。这就造成了新市民子女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现状3.学习动机——屈从现实

在对学习目的的调查中,不管是外地生还是本地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但外地学生更加现实,有33%的外地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更有3.3%的外地学生连这点理想都没有,认为读书只是为了能识字、会算账,维持以后的生活。

原因分析:本地生和外地生的家庭条件差距很大,外地学生看多了父母在外打工的不易,所以虽然大部分人有高远的志向,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还是有很多人屈从于现实生活,满足于现在认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或者具备少许知识后,可以做个小生意,从而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这个调查结果,既是学生心态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这个群体现实生活的辛酸。

(二)、行为习惯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4.文明礼仪——还需努力

案例:曾经的有个叫罗锋的学生令我印象深刻,有一天一个学生到我这儿告状,说罗锋骂他,我就把他们俩都叫来问问情况,罗锋就是不承认骂人,反过来责问告状的同学:“我他妈的什么时候骂过你的?”我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就把他的话写了下来,并让他读了一遍。这时他楞住了,因为他也感觉到自己讲脏话了,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因为他平时接触的人都是这样讲话的,习惯都成自然了。由这件事我顺势对他进行了教育,后来他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改正,到初三时语言的文明程度有了极大的改观。

原因分析:事实上在文明礼仪方面,新市民子女大多对老师挺有礼貌,对班级活动也很热心,但是新市民子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父母大部分是贩夫走卒,生活在菜场或城中村,他们接触的人很多言语粗俗、举止粗野,长期耳濡目染,这些孩子也把粗话野话挂在嘴边,自己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很不文明。在我的调查中67%的新市民子女承认自己爱说脏话,17%人认为打架这种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文明礼仪认知上的偏差。

现状5.生活能力——非常独立

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市民子女的生活独立性要高于本地的孩子。

原因分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新市民家长为生活奔波,造出晚归,无暇对孩子进行精心的照料,但这也使孩子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与人交往习惯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6.与老师交往——十分友好

现状7.与同学交往——比较融洽

从以上两表看出,我校的老师对外地学生没有偏见,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关爱新市民子女,所以这些孩子虽然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但心理还是比较健康、阳光的。同时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比较融洽,这是创建一个和谐校园、实施公平教育最重要的基础。

现状8.与家长交流——有待加强

在回答“你的父母能否辅导你的学习”的问题时,只有1位孩子表示家长能辅导他的学习,约98%的家长是基本不能辅导学习;但是回答“父母是否和你交流学生和生活”的问题时,约43%的家长会与孩子进行交流。

原因分析:

(1)新市民家庭收入不高,而约有55%的新市民家庭都有2—3名子女,家庭负担重,所以家长们往往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鲜有时间来管到孩子的成长,充其量只能满足吃饱穿暖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一大半的家长是初中和小学文化水平,是他们对初中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具体表现为或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或却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这与很多城里的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家庭教育水平形成鲜明对比。

三、调查后的建议

1、家庭重视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校里,会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养成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往往学生一出校门,就会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各种影响,很快又回到老路上来。在对新市民子女的养成教育中,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或父母文化程度的缺陷,他们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还比较薄弱,所以对他们家长的引导和培训还有待加强。

可以通过办家长学校或家校沟通,向新市民家长们介绍别人教育子女的好的经验,教会家长科学的指导方法,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还要指导新市民子女的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争取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积极鼓励新市民家长平时要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等。

2、学校开展活动,巩固良好习惯

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习惯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有“惯性”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新市民子女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水秀中学在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好习惯助你成长”的口号,通过“行动”来培养学生好习惯。这“行动”分别是微笑行动、节约行动、爱心行动、环保行动、法制行动、和谐行动、健康行动、自治行动,课题组老师特别注重在校园生活中抓养成教育:坚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从看得见的事抓起,从做得到的事抓起。如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同时通过反复的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独立生活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老师关怀学生,让其健康成长

新市民子女就读的学校和教师,要接纳、关爱这些流动的孩子,都应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要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活动等关心帮助他们,平等交流,给他们展示优点的机会,多一些理解和鼓励,多一份真诚和宽容,让他们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

4、实施多元评价,树立必胜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市民子女虽然起步稍晚,基础不够扎实、文明礼仪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如淳朴、节俭、吃苦耐劳、待人真诚,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尽量避免用单一标准去评价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在评价时,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关注新市民子女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新市民子女的自信心。

孩子似一块璞玉,需要精雕细琢,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养成好习惯,孩子才能成为宝玉。教育从培养习惯开始,良好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非易事,同样要改变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也是件非常不易的事,初中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对新市民子女而言更为重要。我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信心和决心,这些“飘飞的蒲公英”总会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水秀中学 《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实施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06.9

[2]郎钰 《青岛市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2009.6.2

[3]林格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清华大学出版社

[4]章年生 《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行为养成教育的策略》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