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子王道理想的实现

时间:2022-08-28 08:59:11

道之不行,是孔孟共同的遭遇。虽然秉持大道,却始终没有机会推行。反而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代表着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的大道,为什么不能得到r人的贯彻甚至于普遍认同。道之不行这个问题,应该从道何以行来寻找答案。本文试图由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王道思想来探讨其实现的可能性。

1.1王道理想

王道理想,不是孟子首先提出的,它的初现至少可以上溯到《尚书・洪范》: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遵王之义”“遵王之道”的王是指先王,王道也就是指先王之道。王道要求君主摒弃私心,坚决按照先王的大道治理国家,造福群众。孟子把王道作为自己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表述。在孟子的本文中,王道,王政,先王之道,尧舜之道,是同一个内容,都是继承自孔子的大道。王道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用不忍之心推不忍之政。作为坚定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植根于人的本性,如果人们能够将自己本心的善培植发扬,推而广之,运用于政治现实,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作为负有实际政治责任的君主,能够如此,就是实现王道。

1.2什么是王。

“王”字,在商周文字中像大斧,与士同源,有生杀予夺的含义,是当时在位者的统称。商代君主称王,至高无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王作为杀戮的含义不断降低,而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逐渐的,王不再具备杀戮征伐的血腥含义,而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这一点在汉代尤其明显。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在西汉大儒董仲舒等的表述中,王首先是代表了一种合于天地的道德,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地位和权势。理想的道德境界和现实的权势地位,尽管不是完全重合的,但定然不是水火不容的。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说明在传统的理想中,人们愿意相信拥有大德的人必然能够登上天子之位,尽管大德和大位并不是意义完全重合。更加明显的是在《孟子》中,出现了几位王,显然这些并不具备德合天地的条件。称王,具备王者之位,而没有王者之德。如此名实不符,则地位不稳固。

2.1谁可以成王。

以上已经说明孟子对于王的认识。那么谁可以成为王,或者说对于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实行王道的人才能够成王。那么谁可以推行王道。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最为明显的例子孔子孟子都有作圣王的内在条件。尤其是孔子,被后世看作“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如果王仅仅是具有道德含义,那么孔子无疑会成为沟通天地人的王。但政治现实是孔子终生不得实行王道,自己没能成王,也没有直接帮助某人成王。孟子显然是面临同样的情况。

那么在孟子看来什么人可以成王。孟子之中提到的先王,有禹、汤、文、武、周公。大禹经过禅让得到君主之位,是和平方式。汤是夏的一个属国,夏桀无道,起兵革命,消灭夏桀,自己成为君主。虽然得到天下诸侯认同和帮助,但是商汤能够成为君主,暴力革命的成功是最直接的原因。至于商周之际,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不期会于孟津,消灭商纣。其间,暴力革命也是不可或缺。可见,拥有德行的人不是自然而然成为君主乃至于王。暴力革命是最为显而易见的手段。

至于成王的德行需要如何,孟子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梁惠王与齐宣王都曾经向孟子请教王道问题,孟子指出,梁惠王因为不忍心杀牛而易之以羊,“是心足矣成王”。而齐宣王虽然自承贪财好色,孟子依然认为不影响实行王道。可见,孟子已经并不认为成王需要什么天生、特别的德行了。也就是说在“老吾老以及人之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点来看,君主带道德上不需要承担特别的责任。

2.2如何成王。

孟子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在孟子看来,成王或者实行王道并不需要很多的土地,或者说很大的实力。地未必百里或者七十里,但是起码要是一个君主,拥有一定的实力。三王莫不如此。商汤周武都是前朝的臣,兴兵革命,吊民伐贼。这一点在孔子身上可以得到验证。孔子的德行,毫无疑问,与古圣先贤相比毫不逊色。和前者齐宣王梁惠王相比自然高出太多。但是孔子并没有成为君主,更加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王道理想。在这里我想引进一个概念,就是势。这个概念,在法家的著作尤其是《韩非子》之中得到发扬光大,即是指君主的独尊地位。我在这里把势定义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

如前者所说,古圣贤王成为王,和自己的特殊德行有关系。但是现今的几位王,在现在的境界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至于成王所承担的责任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因此可以说,君主和普通人在于成王的可能性上,差别最大的就是势了。所处的位置直接影响是不是可以王。七十子对于孔子心悦诚服,孔子圣人,不能王。国人之于鲁哀公,畏其势而已,但哀公能够居君主之位。比孔子更容易实现王道理想。这一点也是法家用来贬斥仁义学说不干实用。

君主更容易实现王道理想,那么如果拥有势的君主再积累德行,是不是一定可以实现呢。不一定。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容易,成功很难。因为其中还有时运的因素。文王实行仁义,成为天下共主。徐偃王,实行仁义,身死国灭。施行仁义,没有不同,不同的是所处的时代。显然孟子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滕国就是一例。

在孟子看来,依附大国难免灭亡,不依附大国也难逃亡国。历史上早有先例。君主想要生存,就要做出选择,或者坚守故土,背水一战,或者扶老携幼,迁徙他方。如果坚持王道理想,努力做好现在的事情,积累德行,涵养子孙,终究会实现王道理想。

3总述

关于孟子的王道理想,本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着重探讨了王道理想的实现,在孟子看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成王需要一定的势,能够拥有足够的实力,处在一定的地位。成王需要一定的德行,能够在自己安乐的同时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成王需要潜心的栽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能急于事功。

参考文献:

[1]邓国光:《春秋与王道-先秦学术观念的基本考察》,《中国

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

[2]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周桂钿译,中华书局,2011

年版

[3]《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

版,1989年版

上一篇:浅谈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下一篇:让科学课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