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因材施教

时间:2022-08-28 08:52:54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因材施教

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最重要的环节。分层施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我们要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坚持启发式教学,使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低层次学生采用低起点、多鼓励的方法,对中层次学生采用慢变化、抓反馈的方法,对高层次学生采用小综合、促提高的方法。

一、分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如将基本的问题给低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高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应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首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复习质数、合数时,我请一部分学生回答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一部分学生回答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允许没有记清楚的学生翻书。这样,对于第一个问题,中层次学生很容易回答,低层次学生看书后也可以回答。高层次学生思维敏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第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过于简单,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会让他们受到挑战。

二、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尽量做到让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课本上的习题,除选学题和思考题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高层次学生没有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低层次学生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做题速度参差不齐的状况,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如:一个施工队装一条水管,前6天装了324米,照这样的速度又用了15天把水管全部装完,这条水管一共长多少米?对于这样一道一题多解题,可以要求低层次学生只用一种解法,必要时还可给予适当提示;中层次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高层次学生则要求思考更多的解法。低层次学生用一种解法解出后,会受到鼓励去思考第二种解法,中层次学生也会尝试更多的解法。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层指导

分层指导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得到的指导也不同。对低层次学生,一是要把握好授课的起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学、爱学;二是在学习活动中,对低层次学生实行“倾斜”,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有耐心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要面对面指导,促使他们对新学内容有正确认识。对中层次学生,主要是对自发提出的问题、理解不很清晰的知识加以解释,并在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对高层次学生,通过点拨引导,让他们独立思考及小组内合作学习,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逐步扩大知识领域。

四、分层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布置作业要因“层”制宜,不在乎“量”,而在乎“质”,切忌在教材所编习题中任点几题让学生“一锅煮”。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对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型习题,要求全体学生,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一般要求的典型习题,要求中、高层次,特别是中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综合习题和拓展习题,重点要求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做,当然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去试一试。

五、分层评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教师的评价要不仅着眼于解答问题的层面,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要多表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这一层学生占多数)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并揭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我们要努力使老师的评价成为矫正学生学习的手段,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责 编 肖 飞)

上一篇:作文评改中的小组合作 下一篇:让“共振”效应激活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