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新谱子,练点新曲子

时间:2022-08-28 06:45:11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又是2年过去了。

坐在听众席上,听着老师们的演奏,两年前第一届高校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恍若昨日。

听完了这届比赛心中有很多感想,赞美之词就不必多言了,只想借本文谈一下这次活动最突出的问题:老师们的选曲范围太窄了。时间在流逝,社会在进步,但是老师们参加活动的曲目似乎更集中了。

同样,还有一点让人意外的是,这两次活动都没有人演奏巴罗克时代作品,不要说亨德尔、库普兰、拉莫的作品了,连巴赫都没有。记得2008年《钢琴艺术》第一期里曾有文章呼吁老师们应该把印象派、近现代作品以及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充实到曲目中。这次连常见的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都罕有听到。难道这些也是属于生僻的作曲家吗?或者是这些作曲家的优秀作品都超过了6分钟以上10分钟以下的时间范围?

活动章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演奏时间,但是仍有部分老师选择曲目严重超时。比如有4位选手选择了肖邦的《辉煌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此曲奏完至少要15分钟。更有甚者还有部分选手把这个曲子拦腰斩断,只演奏后半段波兰舞曲。还有老师把舒尔茨改编的《蓝色多瑙河》和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放在一起,正常情况《蓝色多瑙河》顺利奏完要大约七分钟。不知为什么还要加上更巨大,时间也更长的《“唐璜”幻想曲》?虽然这些例子不多,但是在我们这个比赛群体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却也不容小觑。

笔者根据事后拿到的演奏曲目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现在简单按照大家教学中常用作曲家的名录整理如下:

巴罗克时期:1人,选用了巴赫/陶西格的改编曲。

海顿:1人,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莫扎特:2人,奏鸣曲K282和K475。

贝多芬:7人,其中3位选了《“热情”奏鸣曲》,2位选了《“暴风雨”奏鸣曲》。

肖邦:34人,其中《叙事曲》共有8人演奏,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有3人;《谐谑曲》共有5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都选择了第二首;《练习曲》共有9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演奏0p.25,No.11,其余的都集中在第一首、第五首、第二十四首;还有4位老师选择了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的肖邦名作《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Op.22);另有3位老师演奏肖邦《夜曲》,其中有两位老师演奏《降E大调夜曲》(Op.9,No.2),还有一位演奏《降b小调夜曲》(Op.9,No.1)。

李斯特:25人,其中7人选择了《练习曲》,《玛捷帕》2人、《钟》2人,10人选择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2人、第十二首3人。

舒伯特:4人,其中有两位都选择了第二首《即兴曲》(Op.90,No.2)。

舒曼:1人。

勃拉姆斯:3人,均选择了Op.79,No.2。

德彪西:9人,其中有4位老师选择演奏了前奏曲中的《焰火》,2位老师选择《水中倒影》。

拉威尔:1人。

柴科夫斯基:2人,选择《杜姆卡》。

拉赫玛尼诺夫:11人,其中有7人选择《前奏曲》,4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2人选择了《小丑》。

巴拉基列夫:2人,均选择《伊斯拉美》。

斯克里亚宾:2人,均选择了《音诗》Op.32。

普罗科菲耶夫:无。

王建中:9人,其中有4人选择了《浏阳河》、2人《彩云追月》。

双钢琴组,莫扎特创作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88)仍然获得了大家的青睐。28组双钢琴中有7组选择了这个作品。

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届的曲目:

巴赫:无。

海顿:2人。

莫扎特:3人。

贝多芬:11人,曲目无重复。

肖邦:33人,其中第一叙事曲5人,第三叙事曲3人、《第二谐谑曲》4人、《练习曲》6人、《夜曲》3人,曲目无重复。

李斯特:其中有7人选弹《弄臣》、11人选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3人,第十二首2人;《练习曲》5人,其中有4人选弹了《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第三首。

舒伯特:7人。

舒曼:10人,其中《蝴蝶》4人、《阿贝格变奏曲》3人。

勃拉姆斯:6人。

德彪西:8人。

拉威尔:6人,其中选择《水的嬉戏》4人。

柴科夫斯基:1人。

拉赫玛尼诺夫:12人。5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6人选择了《前奏曲》。

斯克里亚宾:5人,其中4人演奏了《练习曲》。

普罗科菲耶夫:8人,其中《第一、二、三钢琴奏鸣曲》均有2位选用。

王建中:8人,其中《百鸟朝凤》、《浏阳河》、《梅花三弄》各2人。

双钢琴组共27组参加,其中9组选择了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8组选择了米约的《胆小鬼》。

作为钢琴教师中的一员,我深深地了解,大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练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长期以来老师们教学生靠听碟或者比赛的时候听到好听的喜欢的曲子就回去教学生,这样怎么能做到对症下药?究竟这些曲子是不是适合这个学生的情况?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所以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地扩展曲目,然后才有更多对症的良药。光靠做学生时积累下来的那“三板斧”,将来必被时代所淘汰。

教师必须在亲身演奏实践中才能摸索出如何能够更好的表现音乐,如何获得美妙的声音,有了自己第一时间的感受才能够清楚的表达、示范给学生。作为身负重担的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和知识是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当他们面对千千万万热切希望接受音乐熏陶的孩子时,他们是否能用美妙的音乐来感染、教育学生,还是只能“以讹传讹”?

钢琴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它的教与学始终围绕着演奏活动而展开。随着目前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充实、拓宽演奏及教学曲目,避免为学生选择曲目时的局限性,是我们课余生活的重中之重。纵观这两届比赛中老师们的曲目几乎就围绕在那么几位作曲家之列,是我们国内乐谱出版的太少?还是因为乐谱销售网络不畅?在现今这个信息社会,网络几乎无处不至,互联网上的乐谱资料也是林林总总,为数众多。似乎下载打印也不是多么高深的电脑操作技巧。很多年轻教师的比赛曲目甚至是以前做学生的时候考试用过的,甚至是若干年前的毕业考试曲目,长此以往我们还谈何成长,高师教师其实是我们国家钢琴基础教育的肱骨之材,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大部分都是走上教学的岗位,做着钢琴普及的工作。思绪至此不禁想自问:我们还要把这些弹了无数年的曲目教多久?

这个活动在初创之时,就是为了让全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有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主要是想淡化其功利性,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扩大参与性和学术性,以促进更多的教师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不忘自身的专业提高,坚持练琴,不脱离演奏实践。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评奖,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大家集中起来和平时很难大规模集体出现的专家、学者们展开讨论,更好地做好全国各地的基层教学工作,为夯实中国钢琴发展的基础而共同努力。所以为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找点新谱子,练点新曲子吧!”

上一篇:琴畔相伴(下) 下一篇:关于室内乐演奏与艺术歌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