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诞生记

时间:2022-08-28 04:12:18

邓中翰还没有适应院士这个崭新的身份,面对记者“邓院士”的称呼略显腼腆,连连摆手。在他眼里,院士是“在工程科技方面做出了惊人成就且两鬓斑白的老人家”,其中不乏自己的偶像,如钱学森、邓稼先,周光召,对于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邓中翰感到幸运而光荣。

参选之初

2009年3月,初春的阳光映在脸上,邓中翰发现桌上多了一叠厚厚的材料。翻开一看,原来是参选两院院士的申报表格,落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表格要求填写的内容繁多,邓中翰开始亲自准备材料,他明白,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荣誉,而是国家对自己的高度认可。

“开始参选,觉得自己选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记者问他。

“不知道,但还是认真地去准备,科协提名是对我的信任,我充分准备了有关申报资料,能不能当选就顺其自然了。”邓中翰坦然回答。

表格应该怎么填呢?过去的一幕幕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

19岁那年春天的一个早上,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邓中翰听到有人敲宿舍的门。他打开门,发现一位长者正微笑着站在门外。长者自我介绍:“我是物理学教授胡友秋,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你,告诉你我看完那封信的感受。”

胡教授说的是批评他的一封信,作者正是这个满脸通红站在宿舍门口的邓中翰。在前一天的物理课上,胡友秋教授讲解关于电磁学的一道题目,下面坐着的邓中翰却认为老师讲错了。宿舍昏黄的灯光下,邓中翰铺开稿纸,一口气写了8页,折叠好投进了胡教授的信箱。信中写的是他对那道题的见解,里面还详细注明了能够证明自己想法的五种试验方法。

正是这封信使邓中翰获得了老教授的赏识,还把这个年轻冒失的学生请到了自己家里谈心。交谈中,邓中翰大胆表白了自己的想法,他对教授说:“在学习之外,我很想从事一些科研工作,其实从您讲课的内容里,我也想找找看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东西。”

胡教授看着自己的学生,微笑着说:“你有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今年要出国做访问学者,我把你推荐给黄培华教授,他那儿有一些科技部的研发资金,你可以跟着他做课题。”

“我后来去找黄教授,他一下子给了我一大堆材料,说:你想搞科研的话,先把这些书拿去读吧。我当时刚上大学二年级,觉得就算读不懂也可以学一些英文。”回忆往昔,邓中翰记得异常清晰。

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就能够参与部级课题研究,邓中翰激动万分。当他从黄培华教授家里走回宿舍楼时,内心充溢着无限的憧憬和冲动,科研梦想的种子也由此种下。

“我开始走上科研的路,并不是为了得奖,更不是为了荣誉,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爱好与兴趣。”回顾那段佳话,邓中翰笑着说。

也是在那一年,时常出入图书馆的邓中翰开始愈发崇拜钱学森,陈景润、王选这些前辈们,他还注意到,这些做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也都是国家两院院士,“那时感觉,院士是为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的人,才能得到的荣誉呀!”

全票通过

“在写这个材料时,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我最想告诉评委们的话。”拿起笔来,邓中翰思考着,他知道,除了自己数不清的科研成果,他最想告诉评委们的话,就是“中国芯”的梦想了。

那还是在美国的时候,邓中翰突然接到了来自旧金山中国领事馆的电话,声音传来,原来是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玉台。张玉台了解邓中翰正在做的芯片研究,希望他能够早日回国,把中国自己的芯片产业发展起来。

“当时谈了很多,谈到了‘两弹一星’元勋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谈到了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谈到了芯片研究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作用。”邓中翰回忆说。

万里之遥的美国,一个高级官员与一个海外留学生如此倾心交谈良久。“这个电话后来给了我很大影响,我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祖国的科技事业对我的吸引力,我要为祖国的强大做些什么。”邓中翰回忆说。

不久,另一件事儿给了邓中翰更大的震撼,他开始更强烈地感受到祖国的召唤。

那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邓中翰受邀回国参加并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与群众游行,正是在观礼台上,“产业报国”的激情汹涌而至。

“当时,我站在观礼台上。心里非常激动也很自豪。面前展示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成就,那样的神圣,对我灵魂的震撼和触动非常大。我从小受国家的培养,享受到改革开放、出国留学这种机遇,可是还没有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现在国家把我当成一个青年代表,给予这么高的礼遇,让我站在观礼台上,我心里有一种惭愧。”

观礼后的下午。邓中翰和同事就去了长城,实现了他的一大愿望。他们一起穿上印有“我登上了长城”字样的纪念衫,在烽火台旁振臂高呼,爱国的情怀蔓延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晚上,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热烈的国庆焰火晚会。“我们的杨晓东博士在美国长大,从来没见过这样热烈的场面,激动得不得了。他跑到那个载歌载舞的队伍里面一起唱啊跳啊……就是在这样一个很热烈的气氛下,一个团队回国的决心就像水泥一样慢慢地凝固,成为一个坚强的回国创业集体。”

想起如许往事,邓中翰的眼睛湿润了,十年创业路走过,自己没有泯灭当初的梦想。接下来,邓中翰铺好表格,提起笔来开始认真填写。“填写时我想,这不仅仅是莫大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邓中翰告诉记者。

不久,中科协举行了第一轮评选,邓中翰全票通过,这意味着他开始正式进入两院院士的评选程序。此后,一轮轮的评选陆续进行。直至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正式出炉,邓中翰的名字与41岁的年龄跳跃其中。不经意间,邓中翰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得知自己成为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有什么感受?”记者问他。

“非常光荣。我感觉到,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承担更大责任的一个信号。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青年人走到创新领头羊的位置上去,时代也要求我们担负起更大的责任。”邓中翰激动地说。

上一篇:“芯光”十年艰辛路 下一篇:杜拉拉和骆赛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