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8-28 02:23:23

浅论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创造性又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有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构建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思唯。具体实施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养。

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同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 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 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论概念的有机组合。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这种组合的专门叙述,只是把它体现在众多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进行梳理加工,得出一个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纵中找规律

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学历史知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学生历史学科高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 庸后期两税法 明一条鞭法 清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以得出如下规律性认识:①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②人头税的发展趋势是由重到轻到取消。③农民对因家庭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减弱。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要得出这样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敏捷的思辩素质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归纳、讲解和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二)横中寻特点

就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各个侧面逐项加以归纳,构成一个历史横断面的结构系统,通过分析各个侧面和对各个侧面的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及其成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

比如1995年历史统一高考问答题笫一题:“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类似之处,并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此题后一问有了相当难度,难就难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质,不会从秦皇汉武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分析二人的不同个性。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刚统一六国之后进行的。这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协”,而汉武帝则不同,在他所处的时代,国力已强大到足以“彻底击败匈奴”的程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刚刚从奴隶社会制度下走过来,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中的事。秦始皇要想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也必然要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因而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制度已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业已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在社会上逐渐流布并成为多数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需发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召,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必要也不会去用秦始皇的做法。在每个侧面的分析过程中,又从历史渊源、历史环境、人物个性等几个方面去寻根探源,便使分析入木三分,有理有据。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

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构成因素。

所谓历史感,就是要把历史现象定位在它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所论述,不再重复。

所谓现实感,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现实社会做出比较正确敏锐的认识和判断。但这并不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做简单的类比,而是要从历史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现实提供借鉴。

所谓未来感,就是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见:这是一种比历史感和现实感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在当今社会,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憧憧和忧虑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新世纪的具有当代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考 下一篇:刍议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