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色万容”到“绿色万容”

时间:2022-08-28 01:17:55

从“白色万容”到“绿色万容”

在进入绿色产业之前,万容科技公司所从事的恰恰是绿色的反面――被认为高污染、产生白色垃圾的包装行业,主营纸杯制造。在鼎盛时期,彼时名字尚为“万容包装”的这家公司做到了行业“隐形冠军”的位置,客户中许多是肯德基这样的跨国公司,以及如伊利、蒙牛这样的国内乳业大品牌,还有一些来自台湾的客户。

但是,而今的万容科技,主打的领域则是不折不扣的循环经济:废旧电路回收分解,汽车、家电回收分解,都是它的长项。新领域里,不过用了5年,万容再度荣登行业隐形冠军宝座。从反到正,如此决绝,且后来居上,堪称万容掌门人明果英身上的一大看点。

为何转型,如何转型?

遭遇危机,寻求转型

万容包装起步于1991年的湖南郴州,创业10年后在湖南省已小有名气。也是在这时候,一直想做包装行业龙头老大的明果英,索性将公司总部搬至湖南省会长沙。到2004年,万容包装果真做到了行业第一。

但也是在这一年,石油危机爆发,每桶油价从原来三十几美元,一下子涨到了六七十美元,塑料原料成本则从每吨6000元,涨到了12000~14000元。而行业门槛低的纸杯成品价却无法同步提高。这样一来,万容包装一下子亏了几百万。

明果英感觉到了危机,认为万容所处的这个行业还太小。“把全国市场做到底,也就10亿元的样子。”而当时,竞争对手已经有上百家了。

“不转型肯定是死。”明果英判断。

然而,转型二字,说起来轻巧做起来难。尽管当时有些能赚点小钱的投资机会,但那并不是明果英的志向所在。“那时候我就想,我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大的、值得我下半辈子一直愿意去做的领域。”他对《中外管理》说。

其实,那个时候,明果英心中已经有了环保的构思。因为以前做包装,塑料包装被叫做白色垃圾、白色污染,因而他一直对环保很敏感。那么,既然国家这么重视环保,为什么不能往环保方面去想呢?

第一道坎:突破技术关

主意既定,明果英专门招聘了几个人成立新产品开发部,调研进入环保领域的可能性。

经过深入考察,项目组认为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可能是个不错的项目,只是国内还缺少相关的技术。通过多方打探,明果英得知,有个北航教授发明了一项废旧电路分解的专利,他一下子眼前发亮:技术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领域一定前途无量。

明果英决定先去北航买下专利。然而,专利买下来之后,在设备制造的过程中,明果英和他的伙伴们却发现:按照图纸造出来的设备根本不能产业化,完全是一个实验室的产品!多番调试后,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教授前前后后来过五六次,也提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闭门造车不是办法,明果英提出让工程师兵分两路去各地考察,他甚至下了死命令:“你们没有好的消息,就不要回来了。”

两拨人一出去就是20多天,几乎跑遍了全国那些做粉碎机、分选设备的企业,最后从四五家企业里,获得了相关技术可供借鉴。然后,明果英再亲自带队,逐家去考察。最后在无锡发现一家做石墨框的粉碎设备,似乎可以借鉴。试机后效果很好,明果英当即拍板买下一台。在此基础上,再做修改,第一台设备就造出来了,算是渡过了第一道难关。

厂内合作,跨越模式坎

随后,万容在行业里找人进行推广,当时想通过卖设备回笼资金,因为在湖南并没有多少线路板可供回收。上门而来的客户包括东江环保、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企业。

“那么大的公司到我这里,看了说不错,分出来的东西效果很好,但是我说这台设备我要卖500万元,他嫌贵没买。”明果英对《中外管理》回忆说。

随后陆续来了好几拨客户,但都舍不得花钱。这时广东有人提出合作――由万容拿技术设备做投资,成立合资项目。第一家合资企业在东莞,万容整个项目团队,也分了一大半到东莞新项目里。

因为资源是现成的,开机一个月,一二十万元就赚回来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赚了100多万元!这让明果英非常高兴。

但因为设备投入成本太高,资金开始出现短缺。正好,当时有家投资公司用300万元现金买下了万容200万股份。真是天赐良机!这300万元被明果英拿出迅速购买配件加工成了三四套设备,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内,万容用合作模式又增加了3个合资企业,总共推广到了4家,初具规模。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从事废旧物品回收利用,需要获得环保部门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而拿证又有诸多限制。但拿不到这个证件,实际上相当于企业拿不到一手货源,只能从二手市场去收废物,利润就微乎其微了。更要命的是,从二手市场拿到的大量是掺假废物。

显然,如果此时还不转变发展模式,就只有等死。明果英不得不再次另寻出路。

转机来自于对文件的深入研究。

当时环保局的文件规定:在一个企业内,危险废物如果拉出去就要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但按环评标准很难批下来。可是,如果工厂自己处理则叫清洁生产。找到这个依据,明果英兴奋地找线路板老板们谈,商量能不能把万容科技的设备放到他们的工厂里面去做,以工厂的名义来做,也就是走“清洁生产”的路子。“我对他们说,你原来的废品只能卖到2000元一吨,加工之后,可以卖到5000元一吨,增加的3000元盈利,你得80%,我得20%。人家一听高兴了。”

依靠明果英自创的这种“厂内合作”模式,果然峰回路转。

2007年底,万容科技在大连顺利建起了第一个厂内合作的示范点。接下来的利润令明果英很满意,每个月万容科技能够挣到十几万元。

这个模式的成功,相当于为万容找到一条新的活路。明果英将这一模式加以复制,一口气上马了三个项目。“这一年,上马的这几家都赚到了钱,这个模式让我们当时感觉信心满满的。”明果英说。按照“厂内合作”模式,万容科技在向全国推广的同时,又开发了废水回收处理,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政策利好,渡过金融危机

然而,厄运再次降临,2008年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同时也暴露了厂内合作模式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个模式中,作为原材料的铜粉由万容收购,收购完了再卖出去,但这里暗藏着存货的风险。金融危机冲击下,铜价大跌,由最高峰的每吨近8万元,降到最低点的2.8万元!而当时万容的库存还有将近200万吨。“那一次万容大概亏了五六百万元,将此前一年的利润全部归零。”明果英再遭重创。

但也和以往一样,明果英再次开始另寻出路。这一次,他将焦点放在了废旧家电产品上。“现在社会的电视机、电冰箱这么多,我们可以开发拆解设备,用线路板的粉碎原理,去进行家电的破碎分解。”

当机立断。因为湖南汨罗这个地方是一个废料回收的集散市场,2008年年底,明果英在汨罗市注册了一个汨罗万荣电子废弃物处理公司。到2009年的上半年,如期开发出来几套设备,并开始试生产。

天道酬勤,此时,一个政策给万容科技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机会:政府推出了废旧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2009年秋,长沙被纳入试点城市。“一下子长沙就有几十万台废旧的电视机、电冰箱送到我这里来!一下干不过来了,那个价钱也很公道,拆了以后的东西我就能够卖到二三十块钱一台,国家另外还给你近20元的补贴,我一台就能够有个三四十元的利润。那一年收了二十几万台,等于利润好几百万元。”明果英兴奋道。

那时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既然国家搞家电回收试点了,肯定要全国展开,那么装备这块就加大投入,万容科技甚至收购了一个机器装备制造厂。随后两年万容科技的日子过得好起来。2010年纯利已达1000多万元,到2011年更超过3000万元。

这么一来,金融危机带来的这一道坎又得以顺利度过,万容还因此打开一片全新的蓝海。

下一站:继续延伸

如今,尝到了甜头的明果英,开始瞄准更大的市场:报废汽车和废钢的加工。这个领域,相对电子废弃物,市场扩大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万容的核心研发人员,多数都开始转向新领域的技术开发。

明果英将设备研发和设计人员分成几个组,在不同系列项目之间可以灵活调整,“做完这个,马上另外一个任务又来了,参与其它项目开发,开发人员一直不闲着。”明果英对《中外管理》说,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新项目能不断引入。

明果英坚持公司技术领先的战略思路,认为技术开发要瞄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从最早的电路板,延伸到整个电子废弃物,再到工业废弃物,再到现在的报废汽车、废钢,再延伸到下一步,比如:建筑废弃物,甚至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明果英认为都有机会。

而且,在明果英看来,每一次危机,实际上就是一种转机。

上一篇:董铭 从“烦恼告白”到“抢班夺权” 下一篇:“限”字辈的营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