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样板戏”的失与得

时间:2022-08-28 12:32:37

摘 要:“样板戏”作为京剧现代戏的一种特殊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流传,影响了几代人。而对于“样板戏”价值的认识随着的远去也形成了褒贬不一的两大倾向,但基本都将目光集中在音乐唱腔的欣赏和政治的批判两方面。本文则结合当时盛行的文艺理论思潮,通过对《智取威虎山》这一经典剧目的分析,着重从文学角度探讨其得与失,以期还原“样板戏”更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文学价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9-02

一、“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

1966年2月,《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出台,认为发展到1966年的新中国文艺,是“被一条与思想相对立的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而“”,就是要“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于是在等人的操纵之下,戏曲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所谓“京剧革命”,即否定新中国十七年戏剧,和30年代及中国现代文艺,并炮制出“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纪要》指出:“要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塑造“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涌现的工农兵英雄人物,他们的优秀品质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67年5月1日,上海京剧院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北京上演。5 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革命样板戏在京上演”的消息,声称 “样板戏”“以它们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一切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所谓艺术黯然失色。”另经《报》、《红旗》杂志竭力宣扬渲染,并借当年“5・23”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25 周年的盛大庆典,使“样板戏”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典范”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此,“样板戏”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态势,完全占领了文艺舞台。

可以说,“样板戏”出现的历史的确不够光彩。它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号角,是政治运动的催生品。

二、“样板戏”价值的再评判

在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样板戏”的问题一度因为的缘故使人们对其批判有加,这里仅以《智取威虎山》为例,首先谈谈“样板戏”不可回避的缺陷。

1958 年,上海京剧院将根据曲波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打进威虎山”的一段故事改编成京剧,并改名为《智取威虎山》。笔者以为,这出由披挂上阵亲自指导的现代京剧其中体现了“革命样板戏”的许多特点。

(一)“样板戏”不可回避的缺陷

1.“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英雄人物在“样板戏”中占据绝对的位置,尤其主要的英雄人物更是创作者极力打造出来的、让全国人民仿效的典范。这些人物几经修改已经被神化,充分落实了“三突出”原则,具备了“高、大、全”之特色。

《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是侦察排长,他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智取威虎山》有三条语录,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因此杨子荣这个人物的起点就很高,像第四场“定计”中参谋长用曲调慷慨激昂的[西皮原板]唱道:

杨子荣有条件把这副担子挑!

他出身雇农本质好,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

满怀着深仇把救星找,找到了共产党走上革命的路一条。

参军后立誓把剥削根子全拔掉,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功劳。

他多次凭机智炸毁敌碉堡,也曾虎穴除奸救出多少战友和同胞。

入林海他多次与土匪打交道,擒栾平,逮胡标,活捉野狼嗥。

这一次若派他单人入险要,相信他心红红似火,志坚坚如钢,定能战胜顽匪座山雕。

当杨子荣着一身貂皮装飒爽英姿走上台来的时候,每个造型都透着豪气,从他的身上完美地体现着革命英雄的威武和雄壮,他的高大、他的威猛、他的智慧、他的英勇令人充满信心,一个无法挑剔的完美形象立于眼前。

2.被鬼化的反面人物

在“样板戏”的叙述模式中,反面角色具有其他角色无法取代的功能:其一,英雄人物的主要行动是斗争,他们需要通过否定他的对立面来确立自己;其二,反面角色是历史罪恶的承担者,英雄只有战胜反面角色才能体现历史向善的合理性,才能提升为拯救者。

《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和常猎户都是无辜的百姓,他们原本与座山雕无冤无仇,但却都被座山雕手下的土匪逼得家破人亡。第六场“打进匪窟”,杨子荣假扮土匪胡彪,为了取得座山雕的信任,编造了一段离奇的经历。当他讲到将计就计地灌醉栾平获得联络图时,座山雕夺口而出“宰了他”,而杨子荣却说“不能啊,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啦”,以示他遵循江湖上友情为重的义气原则,座山雕作为惯匪却见利忘义,背离江湖道义。

3.被抹杀基本人性

小说《林海雪原》里描写的革命军人少剑波、白茹之间有爱情的火花,而改编后的《智取威虎山》,革命军人少剑波、白茹两人却变得“严肃”起来,成了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小说里描写的女土匪“蝴蝶迷”的形象也是活灵活现的,而到了改编后的《智取威虎山》,女土匪“蝴蝶迷”却不见了等等。

如果说艺术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附庸和工具,那么其政治功能必然盖过甚至消解审美价值。然而,“样板戏”却在这里出现了特例,尽管与政治打得火热的,却并没有因此而销声灭迹,即使是在民族戏曲危机重重的今天,“样板戏”仍然魅力不减,而且还被贯以“红色经典”常演不衰,创下了近年来戏曲舞台少有的连演百场的超强纪录。

(二)“样板戏”的突出成就

1.选择突破传统的现实题材

“样板戏”在中国的戏曲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的目的,选取了一批贴近生活的题材作品。四分之三的“样板戏”讲述的是国人早已熟悉的中共党史,这个时段发生的事件距离观众较近,人们心理上残留着或多或少的记忆,《智取威虎山》讲述的就是刚建国不久人民在东北扫匪的英雄故事。当时的人们愿意观看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对戏中的生活有实际的感受,因此共鸣就产生了。

2.戏曲语言的通俗化和文学化

“样板戏”将民间语言入戏,同时注意对唱词的设计,做到了即通俗易懂有节奏感,又精炼而富有诗意。

《智取威虎山》中引用过不少民间谚语,如“兔子不吃窝边草”,“凤凰要把高枝占”,“拳头打跳蚤――不行”等等,另外它唱词具有铿锵有力、气壮山河,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和着时而高亢时而低缓的旋律,琅琅上口、合辙压韵,使人难以忘怀。例如“打虎上山”一场戏中,从远及近传来杨子荣高昂的唱腔: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朝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即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换人间!

这段唱词不仅节奏鲜明,而且凝练壮美,同时韵脚落在“an”上,从音韵学的角度看,这种张口呼的韵脚视听效果恰恰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

3.弘扬英雄主义的主题

《智取威虎山》以杨子荣只身闯入匪巢内部与敌人进行斗争为情节线索,勾勒出了一位机智勇敢而又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英雄形象。事实上,几部“样板戏”的创作基本都围绕这一思路展开。可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到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时代提倡的。

总之,“样板戏”作为一种京剧现代戏的极端形式,诚然是在政治色彩极强的语境中产生的,带有不可回避的缺陷,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在将近五十年的风雨洗礼中岿然不倒必然有其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应对其保持必须的客观态度进行审视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样板戏及内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

[2]祝克懿.“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的传承与偏离[J].复旦学报 2003,(3).

[3]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改编及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1970 年 7 月演出本。

[4]赵磊.样板戏回潮引起争议――复排《智取威虎山》受冷遇[J].中国戏剧,1994,(4). 第2卷第3期Vol.2,No.3

上一篇:太极拳“”字考 下一篇:糟糠妇的“情”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