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认读

时间:2022-08-27 11:29:39

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那么,又如何写出秋之精神?又如何写出秋声之精神?也许在欧阳修的《秋声赋》里能寻到答案。

秋声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

秋声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像奔腾澎湃的河流在汹涌,又像暴风骤雨突然来临。风狂雨疏流急,变化快,来势猛,令人心悸肉跳色变,真可谓“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声如金属相撞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只有人马的脚步声。先是扛枪荷戟,后为死样沉寂,随之而来的不就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惨剧么?怪不得作者悚然而听,曰“异”叹“悲”。

秋声又有怎样一个形态呢?

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高日亮;气候凛冽,寒气逼人;意态萧瑟,山川寂寞。选择惨淡,突出清凉,强调刺骨,勾画冷落,无不易使人想起孤苦伶仃的弱势群体那憔悴的面色、嶙峋的瘦骨、褴褛的衣衫、凹瘪的双眼,无不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秋风所过,繁茂的绿草改变颜色,青翠的树木开始凋零。“西风凋碧树”(晏殊词),秋风扫落叶,这就是对“胡为而来哉”的回答。

秋气何以如此威猛?

秋天是执法行刑的时候,时令上为阴,阴风怒号;秋天是征伐动武的季节,五行上属金,金戈铁马。至于七月律夷则,夷即戮,戮即杀;至于西方音商声,商即伤,伤即悲。其实,春花秋实(结果也就意味着结束),盛杀衰亡,虽惨不忍睹,却铁面正气,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之理天之道,伤什么伤!

毋庸讳言,这里作者将一些古代哲学术语以及阴阳、五行的传统观点一律视为天经地义而笃信不疑,今天看来,未免落后和幼稚。不过,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那是时代局限了他。

草木无情,遇秋飘零;“人为动物”,血肉之躯,哪经得起日晒夜露、风吹雨淋?既如是,欧阳修那颗“秋心”又是怎样呢?

入仕二十多年,历尽宦海浮沉,“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神时时遭折磨,精气一再受损耗,何况还要去忧虑那些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就白发萧疏,写作此赋时已五十有三,身体、心态更是到了人生的秋天,看破红尘,识尽天机,人事忧劳更愁人,与人无争,自足自安,养生保命,顺乎自然,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吧。何必拿自己并非金石般坚固的身体,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须知,“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语),自然无穷,宇宙永恒,人生苦短,时光不再,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多是自身加速伤害所致,祸根在人,与秋声无关!

《秋声赋》是有点知难而让、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但是它承袭了“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诗)的传统,又烘托出了人事忧劳甚于秋气肃杀这一主题,在立意上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其次,写秋声具体可闻,已属不易;写秋声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始终围绕一个“悲”字,如小夜曲似地如泣如诉,则更非大家笔法所不能到。因此,说《秋声赋》是继《醉翁亭记》之后的又一力作,二者同臻绝唱,我以为实非溢美,毫不为过。

上一篇:每一棵树都想开花 下一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