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隐忧:苏州竞跑

时间:2022-08-27 11:08:25

在经济增量抢跑中,深圳和苏州两市,你追我赶,角逐了好些年。谁的耐力更好,更擅长跑?似已初见分晓。

如果把2014年GDP核算比作一场接力赛,每季度核算作为一棒,苏州在跑完第二棒后,以6849亿元领先深圳的6460亿元;第三棒后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深圳(10895亿元)反超了苏州(10037亿元);两城你追我赶,第四棒深圳“持续提高”,全年GDP达1.5万亿元,增长约10%,苏州“后劲不足”,全年GDP增长预计1.35万亿元,增长8%。

追根溯源,两市均得益于开放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这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长期成为区域发展的正面样本。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圳经过转型升级已具备新兴经济特征,苏州则与其他诸多区域一样,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巨大冲击。

客观而言,苏州2014年经济增长8%,这仍是一个中高速,但苏州的难题是,增长动力换挡迫在眉睫。

“虎力”不足

过去,苏州在本地发展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靠强势政府“引进发展”突围并实现经济腾飞,后人总结为“苏州模式”,其支撑是“园区经验”、“昆山之路”和“张家港精神”。

“三大法宝”再加上常熟和太仓,2014年苏州全市完成GDP1.35万亿元,其中这四市一区之和超过1万亿元。当地一个形象说法是“五虎拉车”。

“五虎拉车”得益于工业制造,其背后又是外商投资。截至2014年10月,苏州实有外资企业1.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近110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7.3%。

苏州市商务局外国投资管理处处长徐元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超过七成的外资分布在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化学制品、生物医药等10大类行业,形成了多元制造业和生产业为特色的大规模产业集聚。

从数据来看,2013年苏州规模以上企业中64.5%的主营业务收入、66.7%的利税总额,全市69%的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60万个就业岗位,均由外资企业贡献。

“三个主要经济指标外资贡献了2/3。”徐元吉说,外资是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也较早地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从记者调研的医疗器械产业来看,苏州集聚了包括强生、富士、飞利浦等知名的外资企业,但其主营业务基本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对本地企业很难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苏州市统计局2014年前三季度的分析材料显示,近年来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外资工业对全市工业的推动力减弱。民营工业近年来发展良好,但受规模型企业少、创新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限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苏州去年前三季度工业增长明显放缓。具体而言,一是重点行业生产低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3.9%;二是规模型企业增长乏力,产值前10强企业产值同比下降8.6%,其中有8户企业负增长。 苏州2014 年经济增长8%,这仍是一个中高速,但苏州的难题是,增长动力换挡迫在眉睫。

“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但短期内还难以弥补传统支柱产业减缓所形成的缺口。”苏州市统计局上述分析材料指出。

波及外贸

稳外贸是稳增长的突破口,但在制造业尚未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时,低速增长将成为外贸“新常态”。

2014年,苏州乃至江苏全省的外贸进出口,都延续了上年的低速稳定增长态势,江苏省增长1.3%,苏州更是下降了0.4%。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1?2007年间,江苏省外贸年均增速达到37.7%,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有所回落,2008?2014年,年均增速为6.2%。尤其是2012年以来,连续3年同比增速低于2%,这说明江苏省外贸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逐渐稳固。

反倒是浙江实现了“逆袭”,去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2万亿元,进出口值和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而在自贸区“虹吸效应”的强力带动下,上海外贸2014年进出口增速5年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

坐拥后发优势的重庆市,2014年实现进出口总值5863.2亿元,增长高达37.6%。在重庆出口货物中,电子产品又是大头,以笔电产业为代表的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累计进出口2713亿元,占同期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6.3%。

重庆增长的,恰是江苏流失的,更准确一点是苏州流失的。由于受到电子产品代工结构调整或订单转移影响,2014年江苏省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板进口分别下降0.5%和12.4%,出口分别下降8.9%和5.5%,呈现“双降”态势。

转型升级的磨合阵痛期可能打压正常生产和贸易的增长速度,并且会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南京海关提供给记者的材料分析称,以新型贸易业态作为“抓手”,或将成为江苏外贸增长的突破口。

迫在眉睫

去年8月2日发生的昆山中荣公司特大爆炸事故,以“昆山之路”为代表的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再遭质疑。

“阵痛”非一日之寒。去年6月底记者随国务院督查组到调研,苏州市副市长徐美健对督查组分析说,“下滑从2012年开始,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苏州也一直在努力破题。针对“市弱县强”现象,2012年苏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划调整,由原来“五市七区”格局变为“四市六区”,明确“一核四城”的发展新定位。

浙江转型撇不开民营制造业,而苏州无法忽视外资制造业。石泰峰履新后调研的第一站选择了苏州工业园区,之后是昆山和张家港。他希望“三大法宝”与时俱进,发掘新的内涵,继续为苏州改革破难题、探新路。

“要理性对待外资阶段性减量的阵痛。”徐元吉说,尽管引资越来越困难,以高端制造业作为引进外资的产业基础,一定时间内还是要坚持,由此带动生产业发展。

2014年10月底,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将为苏州转型增添助力。

“未来将形成两个极,一个是以南京为核心的创新极,有科研院校资源;一个是苏州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极,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苏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孙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上一篇:人才匮乏:南昌求变 下一篇:姐 恩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