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恋33天》看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

时间:2022-08-27 11:07:32

从《失恋33天》看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是影视界的流行趋势之一。而一部由网络小说《失恋33天》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在2011年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本文深入分析原著作品从语言文本转化为图像文本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转换原则,从这部电影成功中寻求其电影改编即语图转化原则的可取之处,并通过对二者的互文阅读,进一步研究电影改编中“残留文本”与“源文本”的互文性。

[关键词] 电影改编;语图关系;互文性

21世纪以来,在我国影视剧产业市场的推动下,小说与影视剧改编互动的现象十分炽热。而低成本电影《失恋33天》创造票房奇迹,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其中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十分值得深入研究。

电影《失恋33天》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网络小说,是中国内地首部为“光棍节”制定的“治愈系”爱情电影。影片人气十分火爆,得到了观众的极力追捧。在此,我们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称作是语言文本转化为图像文本,并把语言文本称为“源文本”,把图像文本称为“翻译文本”。在此之前,许多影视剧的改编都来自经典,又或者是图书畅销排行榜的名列前茅的小说,但小说《失恋33天》在未被拍摄成电影之前,只是豆瓣网上的日记体直播小说。为何这样一部“身世”平平的小说,在转化成图像文本——电影之后,却有如此之大的反响,且推动了同名小说的销售。仔细分析两个文本后发现,小说在向电影转化的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语图转化原则,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失恋33天》从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各种文本之间的关系。

一、从语言文本到图像文本的转换原则

《失恋33天》的小说与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多重的互文性关系,这两者互文性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化。“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乔纳森·卡勒更明确地指出:“互文性与其说是一部作品与特定的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间的关系……”[2]改编者首先要根据影视剧的特点与自己的创作目的,考虑影视剧的特性,对小说的语言文本进行增减取舍;其次,改编者要将选择的内容即互文本与自己创新的内容纳入到新形成的图像文本中,使得创新的部分符合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表现要求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受众的审美要求。

小说与电影“二者在语言和逻辑上相互交融补充,演变至今,丰富和发展了由文字和影像构成的两个不同语言世界的叙事能力”[3]。并且,“文字的细致描写转化为影视剧的直观视觉效果,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省略原作品中许多精巧之处,如人物的心理、故事的细节等等。”[4]因此,在进行语图文本的转化时,需要根据二者不同的艺术符号和媒介,对源文本进行分析、融合、增减、取舍、重新排列组合。

(一)增加与完备

《失恋33天》改编后分别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进行了增加。小说在开头写道:“亲眼看到我男朋友挽着他新欢的手,在新光天地里试喷香水的那一刻,世界‘噌’的一声,变得格外面目可憎……”作为一个网络帖子或小说,这样的开头也许能把读者迅速拉入到故事当中,但作为电影,这样的开头难免会显得突兀。电影十分讲究叙事的逻辑性,所以鲍鲸鲸在改编时在影片开头增加了世间男女分手的三种常态,然后才回到主人公身上,开始上演黄小仙抱着婚纱在新光天地看见男友的背叛。

小说的结尾是王小贱顶风冒雨给黄小仙送伞的情节,而在电影中则呈现了一个更为浪漫的结局——在霓虹灯“FAITH”的见证下,王小贱温情地对黄小仙说:“在这个字母的见证下,我答应你,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你身边一米的范围内一定有我在……我陪着你呢。”两个结尾从描述时间上来说,改编后的故事情节作为影视画面呈现时,时间上比小说结尾的情节更短一些。因为导演要把握影片整体的时间,要调度所有情节的时间,所以改编后的结局更符合电影的时间要求;另外,从情节上来讲,这也是十分浪漫的一幕,“FAITH”代表着忠实,正是黄小仙在上一段感情挫败后最看重的东西。

电影首尾增加的这两段,体现了作为讲求逻辑的影视剧所遵循的影视艺术在时空真切运动的组织规律。“这种真切性和运动性导致了再作用于观者时媒介具有自足和完备的特征,使观者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指向获得确切的方向性,也使观者对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影像、音像呈现的一致性要求显得特别强烈。”[5]所以说,这样的改编维护了影像本身的自足性、完备性和整一性。

(二)精减与连贯

电影的叙事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远远少于小说的叙事时间。所以影视剧在保证叙事符合思维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前提下,对小说进行适当的删减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认知叙事逻辑。

原著里冯佳期对陆然是早有预谋,王小贱突然开始对黄小仙的好也是有原因的,李可知道黄小仙和魏依然约会后的反应,还有王小贱给黄小仙冒雨送伞的小说结局,这些故事情节原本都是十分感人的,但是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无法把所有故事情节都搬上银幕呈现给观众,所以舍掉那些并不破坏故事连贯性本身的情节和段落,使影片仍然叙事单纯、主线鲜明、情节发展清晰紧凑。尽管有受众认为其小说更有魅力,但本研究认为文学和电影,不存在谁比谁更优的问题,二者运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符号和媒介,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

(三)还原与凸显

虽然在改编过程中有增有减,但其成功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还原了源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源文本的作品基调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运用镜头语言进行适度的再创造,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

为了把原著中那些富有魅力的语言融入电影中,编导者选取旁白、对白等多种“视听语言”来加以展现。如那段在黄小仙醉酒后追着陆然乘坐的的士,心理活动就通过旁白呈现了出来:“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 这段带着哭腔的内心独白,通过白百何深情的演绎,镜头的推进和转化,感动了无数观众。另一段则是王小贱和黄小仙在参加黄小仙同学的婚礼时联合教训陆然那段,幽默犀利的语言配上王小贱独有的腔调,被文章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影院放映的时候博得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失恋33天》在语图转化过程中,媒介是转化成功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主创团队的“年轻化”,是保证电影能真正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重要因素,这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这当中,演员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失恋33天》最大的成功就是选了文章和白百何做了主角,虽然他们二人没有好莱坞巨星般的票房号召力,但是却适宜于这类的“小清新派”影片,这两位演员的表演自然、真实,就如两位我们身边的朋友。

二、小说与电影的互文阅读

在《失恋33天》未上映之前,我们就感受到了网络媒体对其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在微博中被无数次转发的经典台词和王小贱戴着太阳花睡枕的照片,使得《失恋33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就有部分受众先读了小说原著,然后出于对小说的喜爱便更加充满期待地去观影;也有的受众是先观影,后看小说。这便产生了一种互文阅读,并且因为其电影版本引发的关注而带动了大面积受众的互文阅读,这在年轻受众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正是本研究要提倡的语图互文阅读,即对于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的文本,我们将其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进行参照和对比阅读。

图像文本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感官,更加容易被接受。但图像文本并不能完全表达出语言文本的魅力,并且由于艺术表现手法等限制,在语图转化中无法进行一一对应的忠实性图解,但互文阅读却能使二者扬长避短。提倡互文阅读,符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也能够解决影视文化带来的审美钝化问题,是对语言和图像两种艺术形式的平衡。

三、“残留文本”与“源文本”的互文性

通过互文阅读使我们发现电影改编过程中“残留文本”的存在。“残留文本”即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实现互相转化之后所存在的源文本的残留。如果说原著小说叫做“源文本”,电影我们称作“翻译后的图像文本”,那么被删减的部分我们就称之为“残留文本”。

在对《失恋33天》进行了互文阅读之后,我们便可发现其中的残留文本。首先是观众看电影《失恋33天》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比如作为多年的闺蜜,冯佳期为什么会背叛友谊去抢好朋友的男友?再比如一向对黄小仙冷眼旁观的王小贱为何在黄小仙失恋之后对她关心体贴起来呢?这些疑问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解答:冯佳期因为看不惯黄小仙生活的一帆风顺而嫉妒,因内心不平衡而去抢陆然;而小贱在小仙失恋后对她好起来,则是因为他的前女友因为他的背叛而变得郁郁寡欢,这让小贱有了罪恶感,他对小仙的好是有救赎的因素的。

其次,电影的结局与小说是不同的,有人说小说的结局更温馨,也有人说,电影的结局十分浪漫,不管大家怎么说,这都是互文阅读给大家带来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残留文本”与“源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互文性的,“残留文本”是“源文本”的一部分,“残留文本”从内容上和逻辑上都完善了“源文本”,并且赋予了“源文本”更多的亮点和“情义”。也因为“残留文本”的存在,而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源文本”。两个文本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实际上,这不仅是“残留文本”对“源文本”的互文,也是电影对小说的互文所产生的结果。

综上所述,从语图关系来看,《失恋33天》在改编过程中有还原也有创新,通过对小说和电影两个不同文本的互文阅读,可以发现源文本、翻译文本、残留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也正是由于改编过程中所遵循的语图转换原则,才使得这部改编电影的效果如此突出,票房颇高,这也是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 Kristiva Julia.Desire in language: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Oxrord:Blackwell,1969.

[2] Culler Jonathan.The pursuit of Sign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103-104.

[3]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7.

[4] 高卫红.互动与超越——中国电视剧改编理念探析[J].电视研究,2009(03).

[5] 金天逸.电影艺术科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

[作者简介] 叶禹彤(1989— ) ,女,江苏沭阳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图文关系。张玉勤(1970— ),男,江苏新沂人,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研究。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提高 下一篇:以“有效评价”激活古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