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阴性血型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08-27 11:07:02

Rh阴性血型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常规检测Rh阴性血型及其抗体,预防输血溶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5000例患者通过抗D(IgM)血型定型试剂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检测Rh阴性血中的抗体。结果 15000例子患者通过检测发现,Rh(D)阴性为60例,Rh(D)阴性率为0.4%,其中检出Rh血型免疫性抗体12例。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常规进行Rh阴性血型鉴定及其抗体的筛查,能够预防溶血性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Rh阴性;输血;临床意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55-01

Rh阴性血型是Rh血型系统中的一种,在分类上可将其分为Rh阴性A型、Rh阴性B型、Rh阴性O型、Rh阴性AB型[1]。Rh阴性血型在临床安全输血以及预防新生儿溶血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多数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都是由于抗D抗体引起的。因此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防止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在输血前检查受血者的Rh血型就显得非常重要[2]。2009年5月以来,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共15000例,均进行了Rh阴性血型鉴定,现就结果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以来,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共15000例,其中男性8000例,女性700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0岁,所有患者均来自同一地区。

1.2 方法 Rh血型的检测方法:配制红细胞悬液,配制的浓度在2%-5%之间,将Rh抗-D单克隆抗体滴入标有Rh的试管内,然后滴入1滴2%-5%红细胞盐水悬液,将上述液体混合均匀,用离心机将其分离,离心机的速度控制在3500r/min,时间大约15分钟,取出后,将试管轻轻摇匀,肉眼观察是否有凝集反应,凝集反应发生则为阳性,无反应则为阴性,对阴性者再用3种不同批号的试剂做酶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试验确证;Rh阴性抗体的检测:在筛查出的Rh阴性血样中用筛选红细胞(I、Ⅱ、Ⅲ)和采用自身细胞通过盐水法、聚凝胺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筛查其抗体,对所有Rh阴性标本的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用抗人球蛋白法确定Rh血型,并用标准红细胞检测血清中免疫抗体特异性,以发生凝集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抗体效价。

2 结 果

15000例子患者通过检测发现,Rh(D)阴性为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Rh(D)阴性率为0.4%,其中Rh阴性A型30例、Rh阴性B型10例、Rh阴性O型10例、Rh阴性AB型10例,检出Rh血型免疫性抗体12例,全部为IgG型。

3 讨 论

3.1 RH阴性血因临床及其稀有少见,被称为“熊猫血”。在分类上可将其分为Rh阴性A型、Rh阴性B型、Rh阴性O型、Rh阴性AB型四类。在中国人群中,苗族是Rh阴性血型最为多见的少数民族,其次为新疆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的比例最少,仅占千分之三,极其罕见。

3.2 输血安全 正常情况下,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输血时注意以下几项[3]:在紧急输血时,Rh阴性的病人可以输给同样A、B、O、Rh阳性血液做为应急之用。在这种情形之下,病人可对RhD产生致敏感性,但是立即的溶血性反应的危险性是非常少的;若Rh阴性受血者没有相同血型的血可用,O型Rh阴性的红血球是可以的选择;Rh阴性的血浆只要与受血者的红血球合血试验相合,可任意给Rh阳性的病人输用;Rh抗原亦不存在血小板表面,输血小板时可取用含红血球在0.4ml以下的制品输给Rh阴性的病人;Rh阴性母亲的Rh阳性新生儿黄疸需要换血时,亦可使用Rh阳性的血球替代(其在母体吸收到的抗D抗体,在换血过程中会被移走大部分,因而不致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每个病人在输血前都会做抗体筛检试验,有抗D抗体出现者(三十万分之一),最好是输Rh阴性的血球,但在紧急情况下,亦可输Rh阳性血。

总之,输血前检查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常规对Rh阴性血型进行筛查及其抗体的检测,在平时工作中要加强输血科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检测水平,加强医生输血医学教育,完善输血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严格筛选献血者,大力提倡和鼓励自愿无偿献血以及输血前详细了解受血者过敏史与输血史,对于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 王同显,马保凤,焦淑贤,等.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10):86.

[2] 王传喜,田兆嵩.血小板输注的现状与展望.中国输血杂志,2000,13(4):280-284.

[3] 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输血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8-364.

[4] 赵绥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输血杂志,2000,13(2):133-136.

上一篇: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肝吸虫病调查结果分析 下一篇: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