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请你吃自助餐

时间:2022-08-27 11:02:35

艺术家请你吃自助餐

D:怎么想起弄“自助餐”这个项目?包含了多少位艺术家?我觉得从传播上来讲,现在不是内容的时代,是体验的时代,所以这个方式很好。

H:一共31位,最开始是源于一个概念,想把工作室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入口,探讨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艺术的传播方式和美术馆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如果我把工作室打开的话,会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形成有别于美术馆和画廊的这种内容的认识方式和生产模式。认识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我是不是可以不通过美术馆。让大众和创作者直接相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他们对作品的认识会有哪些变化?我想工作室是生产作品的第一线,美术馆经过策展人重塑过的,甚至把创作者很多的东西过滤掉了,更多是为受众订制的一些东西,所以我把它打回去,回到工作室。首先,如果没有微信我不可能做这个项目,微信太灵活太自由了,以前做活动都需要合作媒体,很多东西我不可控,微信的话,我想发什么东西都可以,而且审核很简单,通过朋友圈这种社区的方式,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有相同的趣味和审美,传播会形成聚合。

D:传统媒体去掉信息中一些貌似边三角四的东西之后,作者的东西往往就不好看了,味道没了。

H:对,所以你看现在艺术家也都有自己的微信,他们的创作过程大家都能看到,自由开放的状态,我把受众和艺术家撮合一下,让他们互动。艺术家对观众的审美或思考可以有一些提升,观众对艺术家的作品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艺术家可能觉得,我还面临哪些问题,受众方面会发现,作品还有这样多的意味,不仅仅是美术馆展示的那些。

D:像是把琥珀中的虫子放出来,在工作室见面,能干的事儿就很多了:看成品、看半成品、看材料、看过程、提问回答、提问不回答、就着材料讲座……整个项目过程中,有什么是意料之中,有哪些意料之外?

H:付羽开放的过程,在暗房里详细讲解了他对传统黑白银盐影像的认识,包括技术性的和美学上的。张立洁出国学习回来之后,东西变化很大,更具实验性,混杂了个人经验,一些档案和她更开放的对图像的观念,这样做了手工书和影像装置。赵钢和丁丁夫妇,丁丁做一些和女性身体话题相关的,赵钢的东西有很大变化,以往他拍很好的深度报道摄影,这次他弄了个“全民暴力史”,把网上八年来涉及暴力事件现场图片变成负像放在纸上,需要观众用手机的一个应用观看,才能看到正像。邸晋军的湿版影像,拍起来很慢,他花了大概三个小时,展示了作品拍摄制作的流程,现场看起来像是实验室,过程乐趣很强。

意料之外,比如司马媛,她没有工作室,于是她说我搞个移动工作室吧,就拉着一个行李箱,把她所有手工书放在里面,拉到哪儿算哪儿,比如咖啡馆或酒店大堂。她的手工书包含一些比较私密的女性的人体摄影,放在那儿大家看,有一个氛围,正儿八经的还是在后面,每个人抽三个题,她会向观众提问,因为这些话题很多人想都没想过,所以可能会措手不及,比如会问到一些私密的身体性话题,有人会闭口不谈忙,有的人则滔滔不绝。张巍在工作室展出了一些作品,没有前言没有标签,也包括一些半成品或创作过程中的废品,观众觉得没有任何阐释没法看,那就只能和张巍本人聊,不断的聊,就这样把关系打通。

D:31位中有多少是用影像来创作的?

H:和影像相关的占一大半,这个名单,本来我还觉得挺有难度的,可大家都很乐意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他们愿意自己的作品在工作室得到全面的展示,这相当于31个展览,每个人相当于自主的策划展览。最终很多人都会进入美术馆,这也不是对立的,通过这种形式,首先发挥了新媒体的便利,二是可以和美术馆成为一种并列的可能性。

D:这个计划在别处还会持续吗?

H:会出书,有些地方邀请我去做文献展,做资料的展示,也会有一些研讨会性质的传播,下一次我想最好是在别的城市。其实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起各地的艺术家自主的开放自己的工作室,而不需要组织,目前很多人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现在的传播方式超出了以往内容传播的形式,需要制造新的交流方式。

D:活动结束,和你最初的设想有什么不同?

H:最初我能确定这个想法是有意思的,是受欢迎的,顺应新媒体的潮流,应该是能比较做的起来,因为摄影正越来越多的和当代艺术发生关系,中间我还加入了一些人,包括诗歌,音乐演出的部分。

这次开放项目,大部分来看的观众是有预约的,也不是随意开放,也要看艺术家和观众各自的心态有多开放。有些观众来习惯了美术馆的习惯,提问题也是礼节性的,是交际的态度而不是交流的态度,有些艺术家期待大众对它们的刺激,但却没有得到,这也可能是个问题。这种方式可能提供给艺术家一些思考的机会,以前的观众进了美术馆会觉得很轻松就看了展览,到这儿来之后艺术家会问观众,你觉得这个怎么样,那观众就不得不开动大脑调动思维了。

所以后来在开放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冲突和对话,观众也很过瘾。比如这个工作室会探讨摄影本体,比如付羽和邸晋军,他们对语言非常看重,但再看王庆松,摄影语言方面他就觉得没什么,这种不同艺术家的不同观念,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开放,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成了常规,经过这个过程,观众可以发现它不是那么重要,甚至质疑艺术的重要性,是不是艺术,如何艺术,有那么重要吗?这里面能看到各种纬度,而不是像以往,一股脑的炒作一个概念。美术馆和画廊,它的操作方式和目的就不会呈现这种矛盾性和冲突性的不规整东西。

每个人可以很自由,什么话都说,以前不知道的一些事情都会暴露出来,甚至一些个人恩怨,都可以知道,我们了解一个人这方面其实是很重要的

D:就是野史部分。

H:美术馆都是正史,我们这个就像野史,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个可能是真正的正史。

在家中拍小物件,是否也和专业的要求一样复杂?

A:应该不难,作为一个商业摄影师,平时多是完成客户交给的任务,但一个摄影师是否优秀,还体现在其对生活的关注度上,要能从身边的日常中发现美。比如,除了完成客户交给的作业,同时我也在观察很多东西,比如我的龙井茶、金针菇等农副产品系列,都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小产品,尽管很常见,却都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片子。此外,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家里的小摆件、食品、器皿、首饰,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拍摄对象,都可以拍出漂亮和有意境的图片。而在家拍摄此类题材,是普通爱好者最容易实现的。

怎样做好静物摄影的基础训练?

A:需要多读、多观察和解析其他优秀商业摄影作品,从观读别人片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是用了什么灯位、用了几盏灯、是硬光还是柔光、直射光还是反射光……等你能“破解”出这些的时候,你就已经可以模仿这些用光了。任何商业摄影师都会有一个模仿的阶段,但这仅仅是一个完成“作业”的过程,而不是作品。最终还是需要用学到的这些技法去诠释、演绎自己的想法。

职业摄影师应该具有一个综合的实力,尽管主业是商业摄影,但也要精通风光、纪实、人像等多种摄影类型,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拍摄商品、产品上。同样,普通爱好者也应如此。因为不同的题材中蕴涵着不同的摄影基础知识,比如从拍人像中你会学到一些最经典的布光方式如伦布朗光、蝴蝶光等五大光系和十二种布光方位,这些知识在不同题材的拍摄中是触类旁通也可以灵活借鉴的。

商业摄影只是拍产品吗?

A:商业摄影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和其他门类都有关联,比如纪实类的风光、旅游类的人文和风光、城市建筑等等,这些用于宣传推广、推动一地旅游的作品其实都可以算作商业类,而不只是拍产品、商品才算商业摄影。我在参加一些摄影比赛的评选时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商业类参赛作品几乎都是产品摄影的天下。参加商业类摄影比赛的爱好者其实可以多拓宽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拍摄范围。

上一篇:跟着顾勇寻找生活创意 下一篇:镜头下的遗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