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意识 第8期

时间:2022-08-27 10:51:14

尊重意识 第8期

【摘要】充分地尊重汉语文学习规律、尊重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体验,立足今天,手握过去,面向未来,实施“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理念,在追求语文现代化的同时,力求重新找回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并加以发展,从而建构一个全新的母语文教育。

【关键词】尊重 学习规律 民族化

Respect the consciousness

------Appraising the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Nationalization

Zhang Yan

【Abstract】Respect the rule of learning Chinese, respect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our nation, respect students’ cognition rule and individuality experience, find a foothold in the present modern society, face the future, actualize the idea, Chinese Education Nationalization, find back the distillat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 it at the same time of seeking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n construct a fire-new native Chinese education.

【Keywords】Respect Learning rule Nationalization

读完了几篇逊立权老师关于他的“语文教育民族化”一系列尝试后,我最深的体会是: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贯穿着强烈的尊重意识。

1.对汉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我认为,孙立权老师对汉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首先体现在他对“语文教育民族化”理念的提出上。他认为:“语文教育民族化”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旧式语文教育的复辟,而是语文教育传统经过现代性改造后的新生再现。它的目标是现代化,它的过程是民族化。只有坚持走语文教育民族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所以,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就是本位现代化。它是向前看的,但在向前看的同时,它也向后看,即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回头审视传统,重新找回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并加以发展,为建构一个全新的母语文教育提供基本的思想资源。

由此可见,他所主张的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实质内涵是主张按照汉语言文字特点与汉语文学习规律来进行和改造语文教学,以尽快祛除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加速提升青少年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2.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尊重。他在“语文教育民族化”教改实践中的一系列实验,主要包括两年教背古典诗词300篇实验、五年教背古典诗词500篇实验、读整本的书(五年读28本名著)实验、批注式阅读实验、书法教育实验和启迪灵性的作文教学实验。这些具体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他对前人经验的反思和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尊重。这里我先以他的公开课《造字法》为例加以阐释。

这节课从始至终流露出孙立权老师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尊重。一开始他就把中国的汉字置于世界文字的范畴来比较以凸显其特质,继而在大家探讨中体会古人的造字方法,最后水到渠成再次强调中国文字的美好,从而唤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再以他的“批注式阅读”为例加以阐释。

他认为,“批注式阅读”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阅读方式。

孙立权老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们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魅力四射,以至文坛上出现了无书不评的蔚然奇观。于是他尝试着把古人的阅读方式拿来,并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

“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以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为出发点。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批注者阅读时随文本不断变换观察点,批注者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得、所感、所疑都书写(批注)在书眉页侧,与正文相映成趣。这种“意随文生”的“批注式阅读”,体现了“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

3.对学生个性体验的尊重。在这里我以“批注式阅读”为例,孙立权老师对学生个性体验的尊重主要体现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主观式解读。

孙立权老师所说的主观式解读,就是认为作品一旦由作者完成就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自做主宰”。阅读权在我,不在文章。若权在文章,则为文章所役也。所以主观式解读标举解读者主观的能动参与,讲求解读的创造性。大师们创作出经典作品,确立了他们的话语权,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不能丧失自己的话语权。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相结合。在阅读中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在认识自我,读出自己。

“批注式阅读”是对主观式解读在操作层面上的体现。它虽然“意随文生”,“寄生”在文本上,但又极其灵动,学生个人可以在阅读和批注中创造性地解读文章。(“在不断地‘批注式阅读’中,学生将形成这样一种理念:文章(包括大师的作品),我之文章;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它以唤醒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为指归的,在课堂上孙老师允许学生对作品“误读”。他要求每个人按照自身的认识程度、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即使学生在批注中出现真正的错误,也不必大惊小怪,可以在彼此交流中修正。

可见,孙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把学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处处从学生的感受出发,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更是对人的个性、灵性的尊重。

4.结语。充分的尊重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体验,这是我在看了孙立权老师的经验总结、听了他的课之后的感悟。有人说,“深挖下去,必会有清泉流出”,孙立权老师在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中,立足今天,手握过去,面向未来,在教改的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勇于承担责任,大胆提出“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理念,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力求重新找回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并加以发展,为建构一个全新的母语文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上一篇:天然妙喻抒性灵 下一篇:斗胆为李甲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