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7-25 03:11:07

关于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本课题的基本理念是:“营造数学课堂生态,促进学生数学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数学教学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听课调研以及文选的查阅和实践的体验,构想了数学课堂生态的四个特征: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发展性,并围绕这四个特征进行了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反应了目前数学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行了构建数学课堂生态策略的探讨,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堂生态 动态性 生成性 真实性 发展性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Huang Juan

【Abstract】The basic idea of paper is build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and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ded by the new course idea, comb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conversazione, survey of attending a lecture, consultation of analec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writer has conceived four characters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including the dynamic quality, creative quality, facticity and expansibility, and investigated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rounding the four characters, reported the problem that exists in the pres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brought forward the imagination for solv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d the strategy for constructing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Classroom zoology Dynamic quality Creative quality Facticity Expansibility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为大众的思想,体现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负担过重,爱好数学、学得轻松的学生不多,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的人不少;课堂沉闷,缺乏灵气……为什么数学课堂生态如此不尽人意,原因在哪里呢?怎样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生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与研究。

1.数学课堂生态的基本特征构想。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究从视角、方法、理论等方面体现了生态的核心内涵“关联”。国外研究成果表明,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关联的方式”;从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多维、互动;从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整体性、情境性。国外从研究的方法到研究的内容都内蕴着整体、互动、多维、联系、复杂、尊重个体等内涵,并将生态和文化、社会和发展等相联系,从不同侧面呈现着“生态”的核心理念“关联”。

国内对课堂生态研究,最初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思想精华、孟子中《孟母三迁》典故以及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的故事的启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对生命个体、生命意义的理解,研究生命。如今看到教育中一些不尽人意,特别是功利色彩和社会中人心浮躁的现象,由此产生了要研究“课堂中的生态教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生态课堂应当建立以实践生命价值,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让师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数学生态课堂”包含本真、自然、和谐;生命、生成、智慧;整体、开放、提升;良好的物质环境。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数学课堂生态应具备如下四个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发展性。并围绕这四个特征展开了调查和研究。

2.数学课堂生态的现状调查分析。

选用的实验班级有××小学八轨制六年级数学随机抽取六(1)~(6)班,听课研究,中学普通班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的部分班级听课研究和问卷调查。××民办初中的部分班级的听课研究。共听课35节,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3.改变数学课堂生态现状的设想。根据以上小学初中数学课堂生态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数学课堂生态存在较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数学教学生态:

3.1 建立跨学段数学教研组。初一数学课堂容量接近六年级的二~三倍,但是小学六年级与初一仅差几个月,如此巨大的变化,使刚入初一的学生难于适应,原先的学习生态受到挑战,分化现象开始加剧。要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数学学习生态保持平衡,必须解决接轨问题。

方案如下: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过渡期,小学从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课堂容量、难度提高到现在的1.2-1.4倍,初一的第一学期课堂容量、难度降低到现在的0.6-0.8倍,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上足课时,进度不能提前。建立跨学段数学备课组,六年级的老师与初一的老师要经常相互听课,必要时交换上几节课,体验不同学段的生态需求。

3.2 控制统一考试次数。初中数学受应试的影响较大,考试次数普遍过多,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用时间去复习迎考,还要留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中考复习,每个学期都要超前上五分之一个学期的课程,于是新授课的时间紧,为了赶进度,难免烧“夹生饭”,尽管临考前一次又一次的“炒冷饭”,但是还是无法把“夹生饭”炒熟。要想“不烧夹生饭”就要保证新授课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时间哪里来,减少统一考试次数,每学期只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可以了,把“炒冷饭”的时间放在新授课上,把基础扎实,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真正把普及、公平还给学生。

3.3 教学一致、教考有别。理解数学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意图,控制难度,逐步提高,教学一致、教考有别。

所教的内容要有相应的配套例题和相应的配套习题,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杜绝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可以作适当的拓展,但考试命题时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不能随意提高,不能把所教过的内容都往试卷上搬,要做到以课标命题,教考有别。

3.4 减轻负担把自主还给学生。目前的数学课堂,以题海为训练模式大量存在,课后作业多,学生负担过重,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要构建个性发展的数学课堂生态,首先要减轻学生负担,做到一书一辅,杜绝一书多辅的现象;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自习课还给学生自习,不要老是让教师霸占着上课,把自主还给学生。

4.乐学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策略。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数学课堂生态构建的策略研究,并初步总结如下:

4.1 巧设导入情景激发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课例1:教学北师版数学平行线时设置的音乐引入情景,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猜一猜这首歌名叫什么?

听后生齐声回答:铃儿响叮当。

师: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景?

生:滑雪的场景。

师:滑雪的时候要使人不摔交,两个雪橇板要保持怎样的位置关系?

生:平行。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课例2:在学习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6.1你能肯定吗?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地球这么大,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通过有趣的情景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4.2 设计有效问题构建智慧课堂。有效的问题可以启发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形成智慧课堂。

课例3:在教学人教版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三个老师都出示了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由于问题设置上的差异,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同。

师1:出示了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本意是想要学生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但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大,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很多学生说发现了高楼、草坪、汽车等与教师意图无关的内容。

师2:出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问1:这是什么地方?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是北京。问2: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放在北京召开?

师2的两个问题离开教学内容太远,不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况且这是设计图纸,还没造好,没人见过,怎么知道是北京呢?(问2)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放在北京召开?这跟国际国内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交因素有关,学生不具备回答这个问题的知识。

师3:这是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设计的建筑群效果图,在图中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几何图形?

显然师3设置的问题简洁明了,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

教师之间的互动,发生了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智慧,使原有的问题设计更精细具体,形成共享文化。

4.3 捕捉生成火花鼓励探究。“创造”来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恰当设疑,给学生创造发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探究课堂。

课例4:在教学“函数概念”的课堂小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吗?引发了下面一段有趣的生成。

学生1问:运动员在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X(秒)与跑步的速度V(米/秒)的关系是400=vt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

师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2答:把关系式400=vt写成t=400/v时,V为自变量,t是V的函数,把关系式写成v=400/t时,t为自变量,V是t的函数。自变量与函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

学生1:自变量是自由取值的,关系式v=400/t中t就不能自由取值,如果t取0时就没意义,所以t不能作为自变量。

学生3:我认为t可以作为自变量,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

学生1:你说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如果t=1,这时V=400,你能在1秒钟内跑400米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自变量并不是自由量,那么自变量到底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呢?明天我们继续探讨。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火花,鼓励学生养成探究习惯,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 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 施福涛.建立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山西:《教学与管理》杂志社,200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如松、周泓.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64

6 Mitmaa, Alexis L An d Others.1981 Ecological Case Studies of Classroom Insction in a successful School V caon Inquiry. Volume VI.

7 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维新书局,1975.8

8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第4期

9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2004.9

10 詹明道.关注课堂生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2005.8

上一篇: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个案研究与思考 下一篇:天然妙喻抒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