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时间:2022-08-27 10:26:10

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一部有关中国上古文化百科全书。全书约有31000多字,记载了诸多远古时代的国家和地区,更有550座山,300多条河流水道,100多个神话、历史人物,将近500多种异兽怪类。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气象、动物、植物、医药、矿藏、考古等门类的知识。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民俗、礼仪、文化、宗教崇拜以及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论家对《山海经》的作者和具体成书时间一直没有定论,大多认为其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溯源,寻找它的踪迹。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提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已经成书,所以它最晚成书于秦朝。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山海经》应该出现在先秦时代。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晋代郭璞的《山海经传》。较为重要的版本还有现当代神话学家袁珂所著的《山海经校注》,其中附有插图150幅,大部分采用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其他的版本也大多选用明清时代的插图。

《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经》又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按照方位,《海外经》又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共18卷39篇。

《山经》以南、西、北、东四个方位的山川为纲,记叙内容包括神话、山峦、草木、鸟兽等,每篇分若干节,前后两节之间又用相关联的语句承接,使得互相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海经》主要记载海内外的神奇事物、奇异风貌以及水系的区域分布,有纲有目,前后贯串。《大荒经》主要记载黄帝、女娲、夸父、禹等传说人物的诸多神话资料,反映了华夏先祖对自然的思索,对英雄的崇拜,凸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

《山海经》内容广博,包容万象,在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科学、文学等研究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们主要探究《山海经》在文学领域的意义和成就。

1.以图叙事,图文并茂。

根据刘锡诚、马昌仪、刘宗迪等人的研究,《山海经》的母本应该有图,特别是《海经》,当为先有图,后有文,书中的文字是对图片的解说。但在以后的传承中,古图佚失,文字却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插图,多为后人经过想象增补出来的。

2.《山海经》保留大量远古时代的历史资料。

《山海经》中的地理山河、动植物、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种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等内容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原貌,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如《大荒经》对“四荒”的描述,奠定了构成汉语文化共同体的非“中国”正统之外的世界的想象图景,对“荒诞”意象和观念提供了现实依据。《山海经》有着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3.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

神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山海经》中蕴含大量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神话和自然神话,这些神话内容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及想象空间,尤其对浪漫文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屈原的《九歌》《离骚》中的神话故事与《山海经》大多雷同;陶渊明《读山海经》句句源于母本;李白、李商隐、李贺大量运用神话典故和象征意象;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都与《山海经》一脉相承。《山海经》在一定程度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为后世文学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

1.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日浴于甘渊。(《山海经・大荒南经》)

【译文】东南海的外面,甘水之间,有个叫做羲和的国家。羲和国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在甘渊之地为太阳沐浴。

【解读】羲和是中国的太阳女神,东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相传生了十个太阳,同时又是太阳的赶车夫。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和女娲补天的传说概括成“补天浴日”,比喻人类有战胜自然的勇气和能力,也意指伟大的功勋业绩。

2.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译文】这是炎帝名叫女娃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而亡,不得返回,死后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的石头、木块,用来填塞东海。

【解读】女娃因游玩而溺于东海,遂化为精卫鸟,发誓填平东海。“精卫填海”的传说表现出仇恨极深、立志报复的精卫鸟精神,后来人们借此比喻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坚决意志;赞扬不被困难折服、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目标奋进的精神。

3.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日德,翼文日顺,膺文日仁,背文日义,见则天下和。(《山海经・海内经》)

【译文】有鸾鸟自在歌唱,凤鸟自在歌舞。凤鸟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纹是“顺”字,胸膛上的花纹是“仁”字,脊背上的花纹是“义”字。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和平安康。

【解读】凤鸟和凰鸟是华夏先祖想象出来的百鸟之王,与龙并为汉族的民族图腾,是中华文化的吉祥象征,代表着祥瑞。“鸾飞凤舞”也就象征了一种祥瑞和平、安祥吉康的环境。

4.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山海经・海内南经》)

【译文】有一种叫做巴蛇的蛇种,可以吃象。吃完象要等到三年后才能把象骨吐出来。有德性的君子服用巴蛇肉,便不会再有心腹器官的疾病了。

【解读】蛇在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和汉族文化中是民族的图腾,比如《山海经》里的共工氏,神话中的女娲氏、伏羲氏,都具有蛇身,反映了我们的先祖对蛇图腾的崇拜。但蛇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有狠毒、阴险、冷漠的象征意义。源于《山海经》的“巴蛇食象”以及后世衍生的“人心不足蛇吞象”,都批判了人心的贪婪、人性的不可抑制以及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欲望。

5.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渴了想喝水,就到黄河、渭河饮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便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到达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解读】‘‘夸父逐日”的传说体现了华夏先祖丰富的想象力,一方面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的探寻与征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一种勇敢执著、不断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现在汉语中的“夸父逐日”这一成语既可比喻人有大志,又可比喻自不量力。

6.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译文】(上古时代)洪水肆虐,鲧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来掩埋洪水,但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天帝命令祝融在羽山之郊杀死鲧。鲧(死后三年)从腹部生下大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铺散土壤来平定九州。

【解读】“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都有记载。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方法,终于治理了洪水之灾。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我们的祖先所表现出来的执著信念和前仆后继、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不断前行。

《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源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陶渊明就有一组以《山海经》为蓝本的组诗,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当属《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在高考中,与《山海经》相关的大多是其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衍生的成语:

1.(2012年北京卷第19题)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2.2005年北京春季卷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中,节选了王富仁先生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主要围绕“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进行论述。

3.2011年天津卷第二大题涉及对华夏先祖以及中国文化的论述:“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上一篇: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 下一篇:推断文言实词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