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7 08:16:11

[摘要]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本院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分为生长抑素组(治疗组,n=34)和非生长抑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氟尿嘧啶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6 mg/d,24 h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88.2%;对照组治愈27例,死亡7例,治愈率为79.4%,治疗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生长抑素;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065-0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多由不良的生活习惯、胆道疾病等引起,如酗酒、暴饮暴食、胆石症等,其危险程度较高,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国内近几年可达急性胰腺炎的20%左右[1]。因此其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种多样,其中生长抑素(somatostain)在SAP的治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就本院2001年10月~2008年10月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8例的效果进行总结及比较,现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分为生长抑素组(治疗组,n=34)和非生长抑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其中对照组的34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21~69岁,平均(44.2±3.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10.5±3.6) h;病因:胆道疾病9例,大量饮酒9例,暴饮暴食8例,胰管阻塞8例。治疗组的34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22~68岁,平均(43.9±4.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9.8±4.2) h;病因:胆道疾病10例,大量饮酒9例,暴饮暴食8例,胰管阻塞7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国内1996年SAP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着重注意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氟尿嘧啶等抑制胰腺分泌的治疗措施,同时告知患者引起胰腺炎的病因,避免其再次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给予患者生长抑素24 h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生长抑素为瑞士雪兰诺药厂生产,将3 mg生长抑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 24 h持续静脉滴注(12~15滴/min),待腹痛缓解、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3 d停药,用药时间4~12 d。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0.0进行,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3.1周,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4.5周。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及比较,治疗组治愈30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88.2%;对照组治愈27例,死亡7例,治愈率为79.4%,治疗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较多,病理生理复杂,一般发病较急,预后较为凶险。因此其治疗尤为重要,在此病的发病初期伴随炎症的加重,感染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有可能最终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决定于胰腺本身的坏死程度、是否有感染及全身各个系统受累程度。因此应根据此病的这一特点进行相应治疗[3-4]。生长抑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环状十四氨基酸肽类激素[5],结构和生物效应与人体内的生长抑素完全相同,能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及胃泌素的分泌,抑制胰液的分泌,对胰腺、肝脏及胃肠道黏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生长抑素可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长抑素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7-493.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996年第二次方案)[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6):773-775.

[3]张群华,蔡端,倪泉兴.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9):535.

[4]邓群,吴承堂,黎沾良,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29.

[5]刘芳,艾中立,张爱玲,等.生长抑素十四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1,9(2):108.

(收稿日期:2010-03-17)

上一篇: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稽留流产中的临床应... 下一篇: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1例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