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时间:2022-08-27 08:10:00

袁良骏先生的著作———《张爱玲论》,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纯粹是一本“意外的收获”。因为在此之前,袁老先生已在其《香港小说流派史》一书的“后记”中,表达过自己不想再出版学术专著的意思,但是,面对那些“张爱玲神话”等盲目吹捧的浮夸评论和蓄意贬低张爱玲的不实言辞,促使已是耄耋之年的袁老先生毅然奋笔迎上,呕心沥血,耗时一年终成此作。该书旨在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传奇人物———张爱玲,同时,进一步引领张爱玲研究的健康发展。

《张爱玲论》一书视角独到,通过系统而又深入地分析张爱玲一生创作的作品,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进而客观、科学地定位了张爱玲在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细细品味之,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而独到的特点。

一、坚持历史,科学评价

对于张爱玲本人及其文学创作,国内之前普遍存在两种主要倾向:一是“俯视”张爱玲,即无视甚至抹杀张爱玲的成就与贡献;二是“仰视”张爱玲,罔顾历史,一味地过分夸大、恣意抬高,将之吹捧上天,甚至制造“张爱玲神话”。实际上,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综观国内近20年来的张爱玲研究史,张爱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推波助澜而不止的“张爱玲神话”。

在《张爱玲论》一书中,袁良骏先生对张爱玲几乎全部的重要作品都一一作了详细论述与深刻剖析,对张爱玲著作的评论,他坚持用历史事实说话,中肯地分析了张爱玲其作其人,既不随意拔高吹捧亦不恣意贬低毁誉。这与张爱玲研究中人云亦云的盲从与集体发声或者失声相比是独树一帜的。袁良骏先生对张爱玲早期作品的成就与贡献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而对于她中、后期的作品,在肯定其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其所存在的严重不足甚或错误。而《张爱玲论》一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抑或是贡献之一,即在于确立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的同时,用“事实”和“科学分析”摧毁了“张爱玲神话”与“祖师奶奶”一类的妄言与鼓噪,并严谨而正面地评价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对于张爱玲出国后的中、后期作品,该书也作出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从总体上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张爱玲,这对拨正张爱玲评价与研究方向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以时间为序,清晰展现张爱玲的创作之路

张爱玲的创作道路漫长,达半个多世纪。创作的作品也是颇为丰盛的,各类总计有30部。《张爱玲论》一书以张爱玲作品的创作时间为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袁良骏先生用深刻而犀利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张爱玲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的作品,认为“张爱玲的创作高峰期、兴盛期在以《传奇》为中心的早期;中期的《十八春》还延续了早期的一些特点,但到了《秧歌》和《赤地之恋》,便改弦易辙,写起了‘不是自己的文章’;后期小说则少而且差,与早期不成比例”。书别肯定了早期小说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孤岛文学”的卓越贡献,并探究了早期作品的特点与成功的原因。但是袁老先生也清晰地指出,张爱玲的创作之路自《传奇》之后,开始由盛而衰,一步一步地走向下坡路。张爱玲的艺术之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大滑坡,主要是因为她失去了早期作品创作时的环境与土壤,创作的初衷与意图也因时而变,才会最终导致这位天才女作家遗憾地陨落在异国的土地上。这也启示了我们何谓“创作的真谛”。在他的笔下,张爱玲一生的作品以如此清晰的脉络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读者在深刻理解其作品的同时,如观其人,从而也能够有助于我们正确透视张爱玲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爱观。不可不谓之深刻,不可不谓之清晰。

三、系统梳理了张爱玲研究的流派

《张爱玲论》最后一章增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部分———《卷外张爱玲研究小史》,虽然袁良骏先生将其界定为“以便相互参照,更有利于张爱玲研究的健康发展”,其实不然,笔者窃以为,这实际上是一部微型的《张爱玲研究史》。《卷外》部分以张爱玲研究的各个流派的观点与代表人物为据,进行恰如其分地归类梳理之后,令人一目了然,对有志于研究张爱玲者有莫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卷外》部分融入了袁良骏先生自己的重要观点与独特见解,因此,它实际上是对“张爱玲研究”所写的一种“史评”或“史论”,应该说对后续的“张爱玲研究”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与参考价值。

此外,《张爱玲论》一书由青年学者黄纪苏先生作序,着重谈了小说和电影两个版本的《色戒》,与袁老先生正文内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张爱玲有很大助益,让我们看到更真实、更立体的张爱玲。

《张爱玲论》一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作为了解张爱玲其作其人的导读之作、入门之学,更为重要的是,还将涤荡张爱玲研究过程中的盲从与恣意,进一步引领张爱玲研究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宋庄的脸 8期 下一篇:山东电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全面提升队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