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共育人才的瓶颈及对策

时间:2022-08-27 04:44:34

职业院校校企共育人才的瓶颈及对策

[摘要]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因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资源整合难度大。本文分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大推进校企合作的主体在资源整合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企业参与意识薄弱是导致当前我国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提出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致力于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79-02

职业院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职教界的共识。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如何有效开展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1校企共育人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看,校企合作的突出问题使双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整合难度大。办学与经商是两个不同的系列,各自追求的利益是有差异的。职业院校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追求的是社会价值最大化;企业则是一个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企业希望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而教育投入的产出周期相对较长,通过人才的间接传导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时滞,无法实现企业立竿见影的效益目标,更何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人才市场招聘获得。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无法避免出现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热情低的局面。在利益平衡的实践中,政府、学校、企业三大推动校企合作的主体存在以下问题:

1.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大多数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主要通过感情与人脉关系维系,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科技主管部门没有指定或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使得校企合作的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得到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和劳动、教育部门的有力支持。第二,地方政府缺少支持校企合作相应的配套政策与举措,使得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利益的保护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与监督。第三,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经费中没有专门用于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关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1.2学校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被动开展校企合作的,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多,开展实质合作的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无多少内容。

第一,思想观念存在误区。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校企双方对合作育人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学校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所谓的热衷更多地表现为形势所迫及各种迎评立项所需,在观念上存在着理解的盲区。行业企业因不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足够的利益,合作意识不够强烈。第二,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遍偏弱。现在校企合作推进很难,重要的原因是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不强。在思想上,对“以服务求支持”的认识不足;在行动上,对“以贡献求发展”的能力不强。我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多数是2002年以后由中专升格而来,师资力量薄弱,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难题的能力不强,难以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切实的利益,无法满足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自然形成剃头挑子一头热。

1.3企业参与意识不足

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一种风险很大的投资,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软约束关系。一不能保证人才的成长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二不能保证企业所需的人才能够忠诚服务于企业,所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愿意通过人才市场以招聘的方式获得,在大学生就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就更是如此,用不着企业花大精力去自己培养。

2解决校企共育人才瓶颈问题的对策

2.1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在我国,重大的改革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进行的,政策支持自然是推动校企合作的最大力量。校企双方利益的平衡、双方良好收益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制定支持校企合作的配套政策是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没有有效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将会严重制约影响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

在校企合作中,只有让企业在合作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才能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为此,各级政府部门或者立法机构应加快制定和出台支持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项政策或者法律法规,细化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细则,要清晰明确的列出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责任和权利,具体的奖惩措施,以保证在微观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譬如: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实施办法、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评价体系、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安全责任认定与分担办法、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制度、职业院校学生实训耗材补贴制度等,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满足企业的相关利益诉求,从而在制度上解决合作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

2.2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

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若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主体间的信息就难以做到互通。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各自都有各自的需求,但是对于对方具体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信息,往往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企业要招纳专业人才可以到哪里去寻找,企业的员工要实现职业能力提升或转岗可以到哪里去培训;学校可安排哪些专业的学生到什么样的企业去实训实习,教师的专业特长可以为什么样的企业发挥作用,科研项目可以到哪些企业去寻找,等等。通过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相关信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洽谈会、对各种校企合作政策提供解答,那就可以顺畅学校与企业双向互通互动的沟通渠道,促进校企双方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整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资源,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通互动、互利共赢,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2.3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要长期有效的开展,必须摒弃沿用过去传统的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办学特点构建新型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这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校企管理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实行职业院校管理层与对口合作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挂职,如财经院的会计系(教研室)正副主任可与企业的财务处(科)正副处(科)长交流挂职、工科院校的工程系(教研室)正副主任可与企业的工程处(科)正副处(科)长交流挂职等,从而使双方管理层相互了解并熟悉对方的情况,从而为实现校企合作项目的针对性、适应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预算制度。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保证支付实训耗材、兼职教师酬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需要,职业院校在办学经费预算中,应根据学生规模和培养成本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资金管理中要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申报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条件等实施细则,为推进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提供物质保障。

2.4致力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职业院校必须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并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实在的贡献,才能够同企业建立紧密依托型的合作关系,获得企业的支持。

(1)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办学定位。职业院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办学观,坚持走工学结合、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办学道路,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将学院的价值选择和使命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作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主动地履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在办学过程中,主动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面向社会,注重培养目标定位,争创办学特色定位。

(2)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职业院校获得企业支持的根本,职业院校的教师应以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工作,有解决其实际难题和开展科技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职业院校应该出台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关制度,培养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师服务生产实践一线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具有特色的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统一。根据学院的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组建以专业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备的配备要更多地体现贴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特点,以利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对外开展同步式的社会服务。学院实训室的布局尽量要更多采取前店后厂式的模式,以利于承接各种服务项目。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除承担实践教学外,还要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以利承接服务项目,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经营。此外,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还要更多面向社会承担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举办全国各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扬.政府应为职业教育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信息平台[J].河南教育,2011(6).

[2]雷久相.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提升服务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3-0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JY13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素宁(1964—),女,讲师。

上一篇:浅析文字广告写作中的语言运用方法与技巧 下一篇:高校财务内控问题及优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