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转型升级下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8-27 02:48:02

长三角转型升级下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集群密集、经济增长快速、综合竞争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探讨长三角转型升级下浙江高职院校服务类人才培养战略,对促进人才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三角转型升级特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产业需求,长三角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总量较大的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了极佳的市场发展环境。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规划》,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省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浙江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纺织、五金、服装等具有一定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面向产业集群发展生产业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对于加快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浙江也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选择区域,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提升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必然由一般人力资本向专业人力资本提升。

二、升级转型对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高职服务类教育担负着为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的任务,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必将给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首先,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将推动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地位由弱转强。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第二产业生产、建设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改变这种状况。其次,长三角产业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推动了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目标从技能型向技术型的提升。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周期短暂,这使得作为直接服务产业转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然要处于与时俱进的引领与适应服务状态。再次,推进浙江高职人才培养从自我发展走向与产业、行业、企业联动发展。高职人才无疑是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长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不少企业面临人才瓶颈,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愿意携手高职院校,共育人才。

(二)挑战

长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给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对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重新定位的要求。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急需大批高级管理类工程型人才,其次才是在现场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技术型人才,最后是完成具体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要解决服务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与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目标错位问题。第二,对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长三角转型升级下,企业对高职服务类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

三、浙江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长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一支适应其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科学准确的定位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长三角转型升级特征的解构,以及升级转型对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的剖析,可知,长三角转型升级下,企业的发展方式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决定了学习能力是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培养其适应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产业转型升级下,现代服务业职业活动的高技术性,决定了高职服务类人才的高技术性;长三角转型升级下,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创新性是高职服务类人才必不可少的特征;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以及服务业环境的国际化,决定了高职服务类人才的外向型特征。

因此,学习型、技术型、创新型与外向型的人才是浙江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服务类创新型人才的职业特征明显,社会需求迫切,我们应该在深刻理解服务类创新型人才的职业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长三角产业发展需求的服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推动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适应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讲,要协调好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职业岗位技能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比例。通识教育模块是专业知识的基础,专业基础模块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与发展,又是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这两类知识支撑着高职服务类人才的适应力。职业岗位技能模块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较好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专业基础理论在侧重实际应用前提下,应有一定适应面,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应有较强针对性。通识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具备理性的力量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通识教育对于培养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协调好三大模块之间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能取得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下,剧烈变化的复杂社会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具备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构校企合作教学体系,突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是长三角转型升级下浙江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首先,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转型期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共同商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编写教学及实训教材等。其次,通过实训场所的梯队建设,形成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实训室――校内全真实训场所――企业营业网点三级融为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专业课与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院校资源,开展企业各级员工培训。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因时制宜的选择诸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联培等合作模式。

目前,笔者所在的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积极建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与行业优质企业通过契约形式,校企合作共同组建教育实体。“培养平台”建设包括学生订单班培养,企业各级员工培训,学校和企业师资整合,学校和企业实训场所梯队建设,职业岗位能力培训教材编写等内容,把学生和企业员工放在同一平台培养,采用同一培养标准,实现同一岗位就业。通过校内实训室-校内全真实训场所-企业营业网点三级融为一体的实训教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积累了一定的职场应变能力,具备了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学生基本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合作企业员工也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在理论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这种创新型校企合作教学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考评制度

创新能力是浙江高职服务类人才适应长三角转型升级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往往可以通过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加大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比例,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实体。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现场、了解市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知识与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长三角转型升级需要的服务类创新型人才。二是积极开展具有创新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第一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充分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利用假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磨砺创新意识,锻炼适应长三角转型升级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本领。

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制度。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导致课堂教学几乎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这种方式有悖于职业教育背景下教学的特色和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了解产业转型升级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浙江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比重,运用三元评价体系来全面、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三元评价体系即前期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还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评价,这样的系统性评价为培养浙江高职服务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审视与完善的机会。

(四)以外向型人才培养为立意点,创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

随着浙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都急需寻找能与企业相互合作、的伙伴,这样,对外向型的高职服务类人才的需求量将大为上升。目前,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浙江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紧缺的外向型服务类适用人才。

首先,创新教学机制。面向长三角涉外企业的涉外岗位群开设专业,培养企业涉外职业人才,与涉外企业共同开发、开设专业,实行订单培养。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紧跟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围绕外向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培养目标要求开设课程,根据长三角转型升级下,企业的市场需求特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金融、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涉外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其次,强化养成机制。通过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企业实践等途径,提高学生涉外职业技能。开展涉外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加强涉外校园文化的建设,围绕外向型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宽教育筹资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通过中外教育的“联姻”,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服务类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浅谈内蒙古农村地区小额信贷 下一篇:浅析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