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高分红股票也有超额收益

时间:2022-08-27 02:22:19

投资高分红股票也有超额收益

摘要:目前,我国的股市主要实行收益市盈率,而非分红市盈率,此种做法与欧美股市的通行做法有所不同。从表面看,即使是收益市盈率明显提高,与一般投资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收益市盈率更多的体现为理论数据,只存在于账面上,股民无法获得收益的分红。因此,在我国的股市中正逐步兴起投资高分红股票,其超额收益广受各界关注,本文仅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投资高分红股票 超额 收益

2011年底,新任证监会郭主席针对市场热点问题提出三大政策,其中就包括“明确分红比例,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之后,郭主席也多次针对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发表讲话。12年8月16日分红政策正式出台,上交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征求意见稿)》,首次出台上市公司分红的明确性指导性政策。

在我国近年来推行的股市政策上,对于股票分红日益重视的同时,也希望通过稳定分红类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判定此类公司的二级市场是否也有良好表现。结合高分红股票在国内沪深股市的发行现状,本文参照上证红利指数(000015)的编制方法,对于构造红利策略的相关指数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样本选择、指数计算、等权检验等内容,具体如下:

样本选择。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过去一年有分红,且现金股息率(税前)大于0;(2)年末总市值排名在全部A 股的前50%。在样本中,按照年末现金股息率(税前)进行排名,挑选排名最前的50 只股票组成样本股。

指数计算。红利策略指数,按照样本股的年末流通股本数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 = 报告期成份股的市值 / 基期 × 基期指数。其中,报告期市值 = Σ(市价×流通股数)。基期我们定在2000/4/30日,基期指数定为1000。

等权检验。由于红利策略指数以流通股本作为权数加权,一些大盘蓝筹股可能主导指数。为了检验红利策略指数的是否具有明显的偏差,我们构造了“红利策略指数:等权”来进行比较验证。自2000/4/30将两种红利策略指数和上证指数、深成指进行对比,两种策略指数走势基本一致,只有在2009/11之后,等权策略指数相对走赢红利策略指数,这与当时的大小盘切换有是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整体上来看使用红利策略指数是较为合适的。

一、红利占优第一阶段:2001/5—2005/8

市场环境:上证综指经历了从2001 年6 月14 日的2245.44 点至2005 年6 月6 日的998.23的熊市阶段,跌幅为56%。2001年6月的股市已经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股票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经济趋势:自2002 年起,中国经济开始启动GDP 高速增长,2003~2005 年,增速年年都在10%以上,2003 年增长率为10.0%,2004 年为10.1%,2005 年为10.4%。工业增加值也平稳回升,并稳定在15%左右。当时的经济表现为快速的重工业化阶段,从而,五朵金花的行业,同时也是红利策略成分板块表现较好。

货币环境: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这是因为2002 年至2005 年,经济出现过热,宏观调控政策开始收紧,2003 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

二、红利占优第二阶段:2006/10—2008/11

市场环境:第一阶段,上证综指仍处于从2005 年6 月6 日的998.23 点至2007 年10 月16 日的6124.04 点的最大牛市阶段。接下来,上证综指经历了从2007 年10 月16 日的6124.04 点到2008 年的10 月28 日的1664.93 点的大熊市,跌幅73%。

经济环境:第一阶段,06 年到07年国内经济延续了之前的高速增长,GDP 增速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在07 年达到了这一轮经济周期的顶峰,CPI也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对于A 股市场来讲,既有上市公司业绩改善带来的投资价值驱动,又有旺盛投资资金的需求支持,因此持续时期较长的一轮牛市的周期中。第二阶段,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下滑,GDP从连续六年的10以上下降至9.6,CPI也在08年2月处于下降趋势,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货币环境:第一阶段,在2007/9之前,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货币的流动性十分充足,表现为M1、M2 的高增长率。第二阶段,2007年9月M1增速在达到22.07的顶点,之后一直下挫至2008/11的6.8。2007 年12 月5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三、红利占优第三阶段:2011/4—至今

市场环境:上证综指经历了从2011年4月8日的3057点至2012年1月30日的2285点的熊市阶段。

经济环境:处于从滞胀到衰退过渡的经济周期末期。GDP同比增长率在2011年第二、三和四季度分别为9.6,9.4,和9.2,为下降趋势,CPI从4月份的5.3上升至7月份6.5的峰值,接下来处于下降趋势,至12月份已经降低为4.1。

货币环境:2011年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的宽松变为稳健,货币政策处于较为偏紧的状态,M1增速从2011/4的31.25一直下降为2011/12的7.9。

从上述三个阶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红利策略指数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大,与货币供应量也关系不大。可以看到,红利指数战胜市场的三个阶段,也是A股风格偏好中,偏向于大盘股的三个阶段。而大盘股风格占优,要么处于熊市,要么处于牛市的末期。因此,我们认为,红利策略在熊市以及牛市末期的表现会较好。

参考文献:

[1]李常青,魏志华,吴世农.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0,(3)

[2]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征的现代经济学诠释[1].管理世界,2001,(3)

[3]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对冲基金对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的中国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