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27 01:39:17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加快发展山西省的现代农业, 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山西农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经济时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分论坛上指出 “忽视农业、农村,甚至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必然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而实现‘三化’同步,最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李滋睿、屈冬玉( 2007) 认为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不同地区也不可能同时整建制地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能是先突出抓好一些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他们进一步认为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模式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一些学者还对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总结,如李洪山( 2005) 对东北地区、陈春霞(2009) 对广东省的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山西虽然不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在全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目标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农业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把握好现代农业的特征及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一、山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1.山西农业的地位

山西省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现有耕地6096万亩,基本农田5118.5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山西是全国4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山西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的问题

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虽然近年来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几年稳定增长,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119.3亿公斤,创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和丘陵,水资源匮乏,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种植业生产的丰欠,一直和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十年九旱是当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严重制约山西现代化农业得发展。主要表现在:

2.1.1水库数量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灾能力脆弱

全国政协委员吴博威说,山西从建国以来只修建了水库730座,总库容量仅45亿立方米,相当于周边省份的12.5%至50%。现有水库都是1976年前开工建设,如今大多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加之地下水超采严重和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兴县调查队反映,该县有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四处,分别为天古崖水库、明通沟水库、阳坡水库、阁老湾水库。这些设施为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工程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因修筑道路、建设厂房等,导致公路两旁、厂房周围排灌渠系等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难以充分发挥效益。五台调查队反映,目前,该县的水利基本设施仅为三个水电站、两个灌区,四个中小型水库,595口深井,全部采用引水灌溉方式。就蓄水工程而言,收益区域主要集中于小银行流域、滹沱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的下游一带,共五个乡镇(全县19个乡镇),受益面积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左右,占全县可灌溉面积的44.6﹪。基础设施数量少,受益面积比重小,灌溉方式传统单一,发展空间狭窄,成为该县水利基础设施最大的薄弱点。

2.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1996 年到2008 年的13 年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GDP 的比重非常低,平均比重只有1.10%,虽然2008年到2011年比重逐年增加,但平均比重也只有2.23%,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从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看,2001~ 2011 年,基本上是在7%上下徘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15%以上,欧盟2007 年的农业预算甚至已经达到预算总额的45%,相比之下,山西省的支农支出占比之低,同样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的科技转化率低

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的科技化。近年来,我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全省连续几年的丰产丰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研发、储备、转化能力低。二是政府主导的公益组织日益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又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棚架在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

2.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整体落后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有限。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125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我省只有32家,仅占2.6%。目前,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产值过10亿元到20亿元的只有7家。在西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的产值均在100亿以上,相比之下,山西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力都存在巨大差距。山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什么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就更小了。个别企业甚至几年没有加工生产或销售农产品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就其带动作用而言,几乎为零。

二、山西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切实加强支农项目管理,继续加大整合支农资金的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其次要合理分配资金,突出重点。我省缺水是导致农业干旱减产、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投入资金应重点转向基础设施领域,侧重搞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整理新老灌区,提高利用率,发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作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增产增收。只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育大量的新型农民, 才能使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更为薄弱。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大力开展农业职业培训, 结合农业技术推广, 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 加大绿色证书的培训力度, 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同时,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要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 使农民及时获得农村致富信息和市场产品供求信息, 以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 要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加强骨干示范性农业职业学校建设, 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 提高培训绩效。要创新培训机制、体制、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 推出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鼓励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将培训重点转移到农村。要适应农民的需要, 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逐步将其培植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确保今年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积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着力抓好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村劳动过程机械化拓展和农机节能减排增效工程,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4.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跑农村经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集群,力求在精深加工上取得大的突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和申报使用地理标志。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产业互动点在企业,城乡相融点在企业,大开放和大开发的结合点也在企业,必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将千家万户农民带入千变万化的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11(11):8~11.

[2]李滋睿,屈冬玉.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9):25~29.

[3]李洪山.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中国林业企业,2005(4):47~49.

[4]陈春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思考. 广东农业科学,2009(7):250~252.

上一篇:西安市临潼区农户施肥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 下一篇:浅谈农村“愚昧消费”与行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