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审美

时间:2022-08-27 01:19:10

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审美

摘要:本文通过对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审美要素进行解析,来描述王家卫现象。对“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心理层面上分析,深入探究影片表象的本质原因。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后现代;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17-01

索非娅・科波拉在领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时,感谢的几位导演中包括王家卫。她执导的《迷失东京》有几分王家卫影片的风格。这类影片更侧重于表达某种情绪和感受,而不是故事本身的叙事性,彰显出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如对于现代主义思想的叛逆、模糊性、隐喻性、文脉性、装饰性以及对于个人情感的关怀。

一、影像碎片的拼贴性

王家卫利用破碎的影像片段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期待视域”将读者的情感、观念和经验调动起来。利用观众自身的“完形心理”使其参与到影片的解读中,即观众的再创造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故事结构的残缺性。传统的叙事追求起承转合即故事结构的完整性。而王家卫的电影仅阐述故事发生的当下,既不去追溯故事的原由也不去框定故事的结尾,形成了碎片式影像片段。第二、影片结构的拼贴性。《重庆森林》是以两个基本上独立的影像片段,通过导演的主观意愿将其拼贴成一部电影。导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能让我们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因而,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影片都具有差异性。

二、价值取向的暧昧性

相较与传统价值取向的二元对立性,王家卫影片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暧昧性、模糊性。作品并不追求绝对的、唯一的是非、对错,只是就现象论现象。《花样年华》描写了一段关于两个家庭婚外情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在调查妻子或丈夫为何出轨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正义的调查者也迷失了自己原本坚持的观念。

三、隐喻性

王家卫电影中各个角色都被符号化,运用隐喻的手法赋予了其各自不同的含义。以莱克夫和约翰逊的名言“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为依据,我们可以分析出王家卫电影中的隐喻成分。《春光乍现》这部影片王家卫以他的视角通过一段同性恋隐晦的表现出导演对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事件不安的态度。运用各种符号化的元素来烘托出动荡的氛围,反映出当时香港的时局以及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如电视机隐喻出人内心的空虚,空荡的长廊给人不安定的感觉。

四、时空的自由性

《重庆森林》中一切东西甚至是爱情都会过期,体现了导演对于线性时间的不满。时空的自由性被导演用来反衬其对线性时间的无奈。破碎的时空概念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时间的线性规律被打破。《花样年华》中总是会出现,同一场景同一机位先后演绎两种不同结果的片段。导演主观的将不可逆的、线性的时间在电影世界中转变成一种非线性的存在。人为的创造了一个能够再来一次的机会,给予了人们反思的时间。就如同患上了“差时症”一般,使得时间能够自由的伸缩,极长或极短甚至于穿越。

五、以审美视角消费历史

王家卫只是单纯的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并不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性,纯粹的消费历史,将其作为创作的一个元素来运用。对于历史风格的选择则是依据导演个人的喜好。王家卫偏好六十年代上海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其影片中大量的应用这一时期的历史元素。如《花样年华》中女主角苏丽珍华丽的旗袍、别致的发型、精致的食物,也就是这些元素都透露出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正是因为王家卫的这种精英主义思想,他被誉为“小资教父”。

六、个人主义色彩

个人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导演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影片观点的风向标。王家卫的电影创作多是一种无剧本创作状态,纯粹的以作者主观思想为作品的中心思想,颠覆了传统创作流程。他拍的片子经常是白天写剧本晚上拍摄,或是晚上写剧本白天拍片,演员们今天不知道明天要拍什么?第二、影片内容以阐释片中主人公的个人内心世界为主。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主人公大都是些外表安静的人,但是内心却有这无数想要倾诉的话语,导演采用独白的方式道出其内心世界。第三、观众内心寻求的自我定位。在王家卫电影中忙碌的小人物们,正是生活在快节奏、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七、结语

王家卫以其独特的视角,利用电影以一种强化的戏剧性手法展示现代人生活的状态,来体现其对现代人的同情与关怀。虽然导演以一种反传统的思想及制作流程进行创作,但是其作品同时传承了复古、怀旧的表现形式。通过隐喻的手法将社会的变革与影视创作结合,反映出导演的反思及作者玩世不恭形式下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篇:中西浪漫主义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