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7 12:13:42

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热毒宁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中的疗效。 对象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为2010――2012年本院的住院患儿,经筛选后符合标准的共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天-10岁,平均(3±1.6岁),发病距纳入观察时间平均(2.0±1.2)天;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5天-10岁,平均(2.5±1.6)岁,发病距纳入观察时间平均(2.1±1.1)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t=0.96,p>0.05),发病距纳入研究时间(t=0.34,p>0.05),入院时临床症状,体征,体温等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一次滴注,治疗组予热毒宁针剂,静脉一次滴注,疗程均为5天。 结果 热毒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比传统使用利巴韦林更好,它缩短退热时间,使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特别是退热作用十分明显,不良反应小,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热毒宁;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99-02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指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婴儿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减少、腹泻、呕吐、发热。高热时可引起高热惊厥,而咳嗽症状不明显,儿童表现为咳嗽、鼻塞等局部症状为主。在2010――2012年间,我们进行了热毒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为2010――2012年本院的住院患儿,经筛选后符合标准的共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天-10岁,平均(3±1.6岁),发病距纳入观察时间平均(2.0±1.2)天;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5天-10岁,平均(2.5±1.6)岁,发病距纳入观察时间平均(2.1±1.1)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t=0.96,p>0.05),发病距纳入研究时间(t=0.34,p>0.05),入院时临床症状,体征,体温等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一次滴注,治疗组予热毒宁针剂,(江苏康缘药业公司,0.5ml/(kg.d))静脉一次滴注,疗程均为5天。两组其他治疗如头孢他啶静滴,或口服头孢克洛咀嚼片,退热予安痛定或物理降温等综合治疗相同。病房由专人以填表方式逐日详细记录,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出院时的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等。

1.3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值间χ ±s表示,两样本均为比较采用土检验。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平均退热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 1例患儿在热毒宁治疗期间,出现强皮疹,停药后抗过敏治疗好转,出院时两组患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3 讨 论

热毒宁注射液是国家二类新药,其主要成分:

青蒿:清热凉血,除蒸,益气,防暑,利尿。

金银花:抗细菌,抗病毒,疏热散邪,凉血止痢。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作用。

热毒宁具有清热、疏风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感冒、咳嗽症见高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咳嗽痰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俗称“感冒”,90%由病毒感染引起,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鼻、咽、喉部的急性炎症,简称上感。病原体为病毒,局部病变明显的可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本病属于中原“感冒”范畴,主要因外感风邪,客于肺卫,致肺失宣肃,营卫失和。治疗主要予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传统抗病毒会使用利巴韦林,病毒灵等治疗,疗效不佳。热毒宁注射液是复方中草药注射剂,由青蒿、双花、栀子3味单方组成,经研究表明,这3味中药的单体或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中医认为其具有表里双解,清热解毒的功效。本文显示热毒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比传统使用利巴韦林更好,它缩短退热时间,使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特别是退热作用十分明显,不良反应小,有效率高,安全性好,是不可多得的抗病毒抗菌中药注射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药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2.

[2]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 张磊.评《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5] 余俭.抗菌抗病毒新药――热毒宁注射液[J].中南药学,2010年07期.

上一篇:美能片联合2%米诺地尔溶液治疗斑秃40例疗效研... 下一篇:罕见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个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