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型非营利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分析

时间:2022-08-27 08:13:52

宗教型非营利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分析

摘 要: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对宗教型非营利组织的低成本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慈济基金会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内容、影响因素和途径这三个方面对其成员的心智模式重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组织成员在加入慈济基金会后,改变了固有观念,明确了人生方向,为人处世更加随和、谦卑,强调利他;个体所接触的人和事、组织的理念导向分别是主要的内、外在影响因素;通过自我管理及组织引导两个途径进行重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扎根理论从心智模式重构的角度对慈济基金会这一宗教型非营利组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心智模式;慈济基金会;非营利组织

一、引言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频频出现,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独立于政府、市场或企业组织的非营利组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非营利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功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和价值观确立中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各类非营利组织中,宗教型非营利组织作为带有一定宗教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广泛动员能力等特征而实现了组织的低成本运行。慈济基金会 (以下简称慈济)作为华人世界最大的宗教慈善团体,是宗教型非营利组中低成本运行的典范,强调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这类组织中,组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不体现在有形物资上,而取决于组织中的人。因此,影响个人行为表现的深层次观念和知识,才是决定着组织最终发展形式和潜力的根本。这种个体的内在隐形信念、价值观和知识结构正是心智模式。

二、文献回顾

(一)非营利组织研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共识。江明修(1994)将非营利组织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之组织”。美国学者Wolf Thomas曾对非营利组织做出描述性定义:“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服务的使命,必须在政府备案,并接受相关法令规章的约束……其经营所得享有免除政府税收的优待,非营利组织享有法律上的特别地位,其捐助或赞助者的捐款列入免税的范围。” 宗教型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先驱,除了符合非营利组织性、组织盈余不分配、民间组织,以及合法组织结构等要素(刘奕宏,2008),还具备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共同特质(王允士,2008)。吴美玲(2008)将宗教型非营利组织定义为:“宗教组织、有进行慈善、社会教化、地方服务等公益、公众取向行为者,并且符合具备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心智模式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管理学领域兴起研究学习型组织的风潮,并开始关注心智模式的研究。

1.心智模式的内容:心智模式的主要内容为结构化的知识和信念。所谓结构化的知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受教育、个人经历等体验的累积结果。而结构化的信念,是指个体在对周围环境进行直接或间接体验的过程中,对信息和事物产生解释性的思想。本文研究的是心智模式的转变与重构问题,借鉴Clark(1991)提出的观点转化应包含的三方面:心理、信念、行为。

2.心智模式的影响因素:心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改与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内在影响因素是指个体心智模式形成的过程受到个人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和完善,以及个体在学习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是影响心智模式的内在因素。外在影响因素是指个体存在于组织之中,其心智模式的改变必然受到组织的影响。

3.构建心智模式的途径:心智模式的自我管理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自身心智模式,观察其与现实的差距;

(2)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展开心智模式的完善,发挥主观能动性;

(3)自我反省及调适,认识到自身心智模式的缺陷后进行完善,并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方式。此外,成员所在组织的文化、信念、使命、愿景,都影响着个体心智模式的形成。

通过文献的回顾和探讨,本研究将从心智模式构建的内容、影响因素和途径三个面向来探讨慈济心智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扎根研究方法进行编码与分类,将收集到的定性数据进行分解、比较、归类,旨在于大量定性材料中提炼关键概念,推导因果逻辑,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框架。编码分析主要由三步组成:第一步是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抽象得到283个概念;第二步为主轴编码,根据心智模式重构的内容、影响因素和途径这三个面向,对数据进行范畴化,在范畴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归纳得到11个副范畴和3个主范畴;第三步为选择性编码,抽象出核心范畴,并依据研究面向和逻辑关系将所得范畴联结起来,进而丰富和发展理论框架。

(一)原始资料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分析资料的前期阶段,笔者将访谈资料详细录入以便进行编码分析。在资料全部录入之后,进行逐行分析,对有关的词语、行为和事件展开全面分析,并对与资料有关的概念维度进行分析。在概念化阶段,笔者保持了原始资料的个案归属,对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逐个编码,在范畴化分析阶段则将所有概念进行统一分析。对原始数据抽象所得概念节选如表1所示:

表1 原始数据开放性编码节选

编号 概念化 编号 编号

A a1超越小我…a24收获信心 D d1改变信仰观…d20受到他人启发 F f1观念改变…f36坚守本分

B b1成功不必在我…b57用心用智 E e1改变财富观…e28丰富心智 G g1坚定不移…g30丰富生命

C c1改变人生目标…c35逆增上缘 I i1上人理念…i22待人如己 H h1改善性情…h31待人随和

(二)主轴编码

在这一分析阶段,通过开发、区分主范畴和副范畴,发现和建立各概念范畴之间的联系,是继概念化之后发展更加抽象的范畴。在对开放性编码得到的283个概念进行归纳得到36个范畴,具体如表2:

表2 范畴化

开放性编码抽取概念 范畴化 开放性编码抽取概念 范畴化

a3找到目标c1改变目标…f6明确意义 A1明确人生方向 b11积累沉淀f5付诸行动…i3亲身实践 A19注重实践

a2放下顾虑b22不强求…g10不强求 A2顺其自然 b20重过程而非结果…f11不以成绩为目的 A20长远目光

……

a20关怀他人…f28感召他人 A17利他行为 d4为人谦卑…e25谦卑助人 A35为人谦卑

b2同侪引导…h15成员分享 A18成员互助与分享 d5体谅的心h1改善性情…i22待人如己 A36调和声色

在对36个范畴进行反复思考后,最后得到了11个副范畴和3个主范畴,并根据其内在联系及类型关系对其进行了初步联结。主范畴包括C1心智模式重构内容,C2心智模式重构影响因素,C3心智模式重构途径。其中,C1包括五个副范畴:S1树立信念S2转变心态S3完善思维S4为人处世S5行事方式;C2包括两个副范畴:S6组织理念导向S7内在触发因素;C1包括四个副范畴:S8自我觉察和反省S9自我监督和调适S10组织氛围熏陶S11组织成员互助。每一个副范畴中包括若干范畴化概念。

(三)选择性编码

这一阶段除了要对主范畴进行概括之外,还需要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反复分析。主要任务包括识别能够统领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用所有的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简单扼要地说明全部现象;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本文选择“心智模式重构”作为核心范畴,主要是因为这一概念能够涵盖上述各个环节所提炼出来的范畴,并在其中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很好的与其他范畴进行联系。范畴联结如表3所示:

表3 范畴联结图 心智模式重构 重构内容 树立信念 感受正信力量,明确人生方向,承担使命

转变心态 转变固有观念,树立积极心态

完善思维 优化思维模式,树立利他观念及因果观

为人处世 顺其自然,调和声色,为人谦卑,心系他人

行事方式 注重实践,用心投入,方式灵活,目光长远

重构影响因素 组织理念导向 倡导平等、感恩,戒为制度,爱为管理

内在触发因素 效仿学习身边典范,逆境挫折触发转变

重构途径 自我觉察和反省 自我认知与察觉,自我反省

自我监督和调适 自我监督,自我调适

组织氛围熏陶 领导者言传身教,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

组织成员互动 组织成员互帮互助,分享经验

四、结论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结合文献分析,笔者得到关于慈济组织成员心智模式重构的相关结论,具体如下:

(1)心理变化:成员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为转变固有观念,树立积极心态。其中观念的改变包括改变对的看法、对工作的态度、财富观念、树立利他观念、树立因果观,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信念变化:成员加入慈济之后普遍找到了人生目标、方向和定位。

(3)行为变化:首先在为人处世方面,秉持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成员将“谦卑”作为是一种智慧,强调利他,接人待物做到调和声色。其次在行事方式方面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成员们主张坚持学习、用心做事。

2.心智模式重构的影响因素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分析:

(1)内在触发因素,是触发其改变的主要因素。在慈济组织中,在效仿草根榜样和平民典范的过程中,个体的心智模式就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2)外在触发因素:组织的理念导向影响着个体成员的心智模式。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成员对组织的理念逐步认同,并将理念落实于实践之中。

3.心智模式重构的途径分为自我管理和组织引导两个面向。

(1)自我管理:包括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调适四个方面。自我察觉是对自身进行认知的过程,自我反省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先从自身找原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适是个体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的。这是成员转变的根本途径。

(2)此外,组织氛围的熏陶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谐的组织氛围有助于个体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远凤.德鲁克论非营利组织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9).

[2]吕晓俊等.员工心智模式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736—737.

[3]张敬伟.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4]杨谦,《心智修炼—超越自我的思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5]Taylor E. W.,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J].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00.

[6]Lynn W., Mental models: a 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preliminary study[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6, 32(6): 563-579.

上一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介绍 下一篇:为何寻求环境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