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言“三性”,焕发语文课堂之魅力

时间:2022-08-27 02:07:31

把握语言“三性”,焕发语文课堂之魅力

摘 要:针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提出一定标准。首先,注重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以师促生;其次,讲究课堂语言的迂回性,以退为进;最后,落实课堂语言的控制性,以点制面。总之,准确把握课堂语言的“三性”,通过睿智的教学实践,焕发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 激励性 迂回性 控制性

语文课堂的教学低效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在中职语文教学领域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讲台上老师谈古论今,使出浑身解数,座位上学生或表情呆滞,或自得其乐,这种师生两相厌的场面不在少数。

面对此情此景,老师难免会心生抱怨,诚然,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和主动性学习能力的欠缺是语文学习低效的主要原因,可一味抱怨也是无济于事,反而会恶化师生关系。只有直面现实,多方寻求良策,用积极的心态来努力解决问题,才是为师之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语文课堂焕发魅力,本人认为,不妨从老师授课的必备工具之一——课堂语言入手,重视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让课堂在教师精妙的语言中活跃起来,让课堂在我们独到的语言运用中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倒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以师促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激励鼓舞的短平快手法之一,就是调用课堂的激励性语言。所谓课堂语言的激励性,就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合适的表扬、肯定、鼓励的语言和行动,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性,来实现高效学习,以推动学生的身心愉悦发展。

如何在课堂上贯彻激励性语言呢?本人认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因为需要是个体产生积极性的源泉,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积极行为的直接动力。

落实到课堂上,如何操作激励性语言堪称一门艺术,它必须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必须注重运用的分寸:运用得当,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良好;反之,则师生互动不畅,预期效果难以达成。

(一)真诚中肯的激励性语言,符合学生学习激情的需要

激励性语言应该是老师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方式,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一定要与学生所处的学习激情相符。

以中职新教材基础模块(下)《雷雨(节选)》一文为例。根据剧情提示找出主要人物,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完成文本赏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我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列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任务下达,但是学生始终迟疑不定,很明显,学生都缺乏起码的自信。干脆,我就随意点了一位学生上来写,结果是没有写完整,但我看得出,此时的他很不好意思。我微笑着问他:原作看过吗?熟悉吗?他茫然地摇头。于是,我就很肯定地告诉他,也告诉全班同学:初次阅读,能做到这样,你的表现已相当出色了,也让大家见证了你的实力。留下的部分,有哪位同学能够帮忙呢?

亲切的鼓励和真诚的话语消除了他的尴尬,也消除了其他学生的顾虑,再往后,好几位学生都积极尝试,走上讲台,完成了剩余部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有的时候,人在没有充分自信却又想尝试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份来自外界和他人的肯定与鼓励,一份与他心理需求吻合的肯定和鼓励可能正是促成成功的最关键的推动力。在真诚的话语里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既能自然接受又可产生动力与激情,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成长。所以,我们在使用激励性语言的过程中,切忌应付性的肯定,诸如“不错”、“还行”等;也切忌因过分的夸张而显得虚伪。总之,老师的激励强度一旦和学生表现的热情不相符,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激发和延续。

(二)因势利导的激励性语言,切合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中职新教材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中有篇文章《化妆舞会》,情节是这样的:“我”因为不小心撞到一位穷人,而使她失去了晚餐,尽管后来她没来找我,而女仆施蒂娜却为年仅七岁的“我”上了人生中的一课,让“我”懂得了现实中贫富差距的悬殊。

读后,我尝试让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能更多地认识和点评一下施蒂娜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学生回答较主动,但还是流于表面,显得粗浅和形式化,如正直、善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等。

在给予充分的肯定之后,我就势发问:作为世界一流的大作家,亨利希·曼在成年以后写了这篇童年回忆录,童年往事何其多啊,为什么独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开始转变思考的角度,综合学生的诸多看法,最后归纳为:因为亨利希·曼从施蒂娜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善良、责任和同情心,这件童年往事引导作者养成了优良的品质,更为他成年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基础,作者因此心怀感激。

归纳了学生的回答后,我给予他们以高度的评价,并因势利导地鼓励大家:你们的思考多有深度啊,不仅读到了施蒂娜的人格品质,更能透过文本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你们是真正走进了课文啊!

在语言的激励下,课堂上跃跃欲试的气氛更热烈,课堂教学在生动和活跃中有序进行,最后,老师总结道:大家激烈的思想碰撞,让老师受益匪浅,老师被你们深深地打动了,因为,从你们身上,我同样感受到你们内心的诚实、责任、良知、同情心。我深信,这必将伴随我们一生。此时,学生闪亮有神的眼睛已告诉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在语言的点滴滋润下开始发芽和生长。

有时,巧借文本,因势利导,实时激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较之一味的正面说教,可能更利于营养学生的心灵。

二、讲究课堂语言的迂回性——以退为进

借鉴“迂回性思考”定义,本人认为,语言的迂回性可以这样理解:为达成教学目的,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回避直接发表意见,简单得出结论的方式,采取迂回手段,寻找应对问题的最佳方式,以达到主体性发挥的最佳状态。

就以朗读为例。老师爱范读,而且老师还爱利用朗读的机会,对易错的字词有意重读,以引起学生注意,方法简单但不一定奏效,今儿说了明儿忘,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毕竟是被动接受,掌握效果远不如主动发现或主动思考来得扎实。这里,教师就可巧妙运用课堂语言的迂回性原则——以退为进。比如老师朗读,学生跟读,一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二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三可约束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过程设置要巧妙,如老师可故意读错字音,让学生发现并纠正,而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装傻充愣,把独立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把主动探求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聪明的表现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小得意留给学生:这所有的“留”换来的是学生主动的“学”,学生积极活跃,学生兴致勃勃……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机械制造课程建... 下一篇:浅谈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