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养生先养心

时间:2022-08-27 01:29:05

曾国藩:养生先养心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也是清朝著名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人们对他的学问修养,勤俭治家,对子弟的严格教育以及处世为人的方法,都十分肯定,并引为借鉴。不仅如此,他还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曾国藩体质本弱,入京之后又“心血积亏太过”,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于是他时常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养生之法。据记载,其中一位叫做唐镜海的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唐镜海这一番教诲,使曾国藩生出许多养生的心得,他认为养生首先要养心,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惩忿 所谓“惩忿”,就是遇事少发怒,以心平气和对待之。《内经》有云:“百病皆生于气”,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曾国藩深知其中因果,所以他的中厅悬挂有八本堂匾,其中就有一条“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养生思想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

恼怒 不仅是常人难以控制的情绪,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也因冲动恼怒而多疾。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去怒,也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便安泰平和,豁达从容。

窒欲 所谓“窒欲”,就是对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有效地克制,不让其萌生,从而胸怀坦白、天宽地阔、心身泰然。这样,自然脏腑气血调和,生机勃勃。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说,修养心性的办法,没有比节制欲望更好的。欲望人皆有之,合理的欲望是人类进步、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但欲望如果得不到控制,任由膨胀,后果将是可怕的。所以人要学会“见欲而止”,只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做欲望的主人,就能养心安神。

读书 养心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曾国藩多次强调读书对养生的作用。“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较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希望以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变化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的冲淡之味、潇洒胸襟……也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达到养生目的。

静坐 静坐是佛门修行的重要法门,对身心健康有益。曾国藩主张静养也要运动,他把动静结合的养生法概括为“君逸臣劳”,“君逸”即处静养心,“臣劳”即运动健身。动静结合,不失为辩证、完整的养生之道。为了静坐养心,曾国藩还向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在他的日记中常常见到“静坐片刻”的记载,家书中也常有告诫子弟“静坐”养生的句子。

上一篇:宫颈刮片在宫颈癌的实验室诊断上的应用 下一篇:妇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