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160名蒙古族群众出行

时间:2022-08-26 11:09:33

为了160名蒙古族群众出行

金秋十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韩民强、副总编辑朝鲁巴特尔带领新闻中心记者,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进行蹲点采访,深入牧户家中,走进田野地头,带着感情与牧民同吃、同劳动,倾听他们的诉求,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努古斯台镇东巴嘎塔拉嘎查茫汗屯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小屯子,生活着40多户160多名蒙古族牧民,养畜和种地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尽管从304国道到茫汗屯,只有7公里的路程,但由于全部是沙窝子,记者开车走了四十多分钟才进村,其间,几次深陷到沙窝子里。

7公里给茫汗屯百姓生产、生活带来诸多艰辛和困难:

秋收季节,三轮车、四轮车不容易进出村,因此商贩不愿意上门收玉米,牧民只能花半个月时间用马车把玉米陆续拉出去卖,或者等到冬天沙路上冻了,才能把玉米卖掉;

为了送孩子到旗里念书,牧民们每个月都要用马车、雇三轮车接送孩子,来去一走就是一天;十多年的求学路,很多家庭都上千次往返于艰难的七公里;

屯里唯一的小卖店用全屯唯一的四轮车进货,为了避免车陷到沙子里,店主拉一车货到村口,需要先卸下一半儿,把一半儿拉回来,再返回村口,拉另一半儿货。

屯里只有一个小诊所,遇到突发急症病人,也只能靠马车,行走一两个小时,才能把患者送出村;孕妇在分娩前,都要提前好多天住到村外。

七公里路还增加了村民生活生产成本,在农畜产品运出、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购进方面,每户每年多支出20%――30%。为此,茫汗屯也尝试过自己修路,但自然条件差,修路难度大,几次自行修路都没有成功。

根据村民初步测算,这7公里如果修成沙石路,需要140万元左右;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自筹30%的规定,每户需要1万多元,这对茫汗屯百姓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支出。

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了160名蒙古族百姓勤奋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勤劳耕作、科学养殖;这里有金灿灿待售的玉米,也有绿油油成材的树林。当得知内蒙古电视台走基层记者愿意帮助他们呼吁修路的问题,茫汗屯的百姓十分感动,他们表示愿意出工出劳,早日把这七公里路修好。

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后期制作,2011年10月27日开始,节目“艰难的七公里”先后在《内蒙古新闻联播》、《午间新闻》、《晚间报道》等各档栏目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自治区交通厅厅长江维做出批示,要求各级交通部门在抓建设干线公路的同时,认真关注农村道路的建设,特别是优先考虑像茫罕屯村这类地处偏远、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地区的道路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交通厅副厅长戴贵表示,经过交通厅认真研究,决定明年就在通村油路的项目安排上,优先安排解决茫汗屯通油路的问题。茫汗屯所在的东巴嘎塔拉党支部书记额尔敦布和还发来短信:“很高兴收看到《内蒙古新闻联播》为茫汗屯采制的报道,感谢新闻中心替最基层的百姓呼吁,并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诺,对此,谨代表茫汗屯的父老乡亲,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带着责任走基层,带着感情转作风,分享基层百姓的喜悦和艰辛,这次走基层采访也使记者更深刻体验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话的分量。

上一篇:“走转改”让报道更具贴近性 下一篇:基层的新闻最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