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城市建设的规划视角解析

时间:2022-08-26 08:16:07

品质城市建设的规划视角解析

摘 要: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如何提高城市品质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的新热点。通过反思品质城市建设误区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品质城市建设应以“规划”做基础、以“特色”树品牌、以“共享”建幸福的总体框架。以奉化市为例,分析奉化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基础,从规划的视角制定奉化品质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并提出实现品质城市的近期策略。

关键词:品质城市;规划视角;建设策略;奉化市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4-20-(6)

1 从规划视角看品质城市

1.1 品质城市建设的误区

在品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使人们对品质城市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误区之一:“品质城市建设要大手笔,大气派!”于是,很多地方不顾本身财力,不管市民喜好,一味盖大高楼、修大马路、建大广场、铺大草坪,美其名曰搞品质城市建设就要超前,此种观念导致城市建设严重浪费。

误区之二:“品质城市就是‘美国高楼’加‘欧洲广场’”。于是,照搬照抄西方建筑和广场成为一种潮流,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却被忽略,城市特色逐渐丧失。

误区之三:“品质城市建设就是要漂亮、好看!”于是,城市建设活动如火如荼,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提升,品质成为部分人的品质,人性的关怀和关注缺失。

1.2 品质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弗莱堡

德国弗莱堡致力于打造现代品质之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阳光,惬意的生活,弗莱堡被公认为平衡兼顾“生态发展之柔”和“经济发展之刚”的典范品质城市。首先,弗莱堡已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绿色之都”的美誉,这不仅得益于“园林城市”的优越环境,而且“节能环保”效果卓著,是德国公认的环境之都和太阳能之都。其次,弗莱堡是德国最古老最具旅游吸引力的休闲城市之一,城市特别注重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富丽堂皇的城堡、教堂等,建造艺术精湛,艺术风格鲜明,且各具特色,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愉悦的视觉享受,展现着德国独特的社会人文历史。最后,德国强调“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理念,全体民众享有同等的生活水准、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小城镇除了规模、作用和影响范围不及大城市,一般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大同小异,形成城乡一体化配套,城乡处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和谐景象[1]。

案例二:宜兰

台湾宜兰县,历来没有过人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然而,全县以一系列整体规划、地景改造运动和大型的公共设施建设,一跃成为台湾品质城市的典范。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中,宜兰以“追求自然的原汁原味”为目标,运用“高自然度地景设计”的手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品质环境。在解决城市居民缺乏运动空间的普遍难题,增加居民的公共福利过程中,宜兰大力增加品质设施,将公园建设与运动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大幅度地丰富了民众的休闲生活,带动观光产业的发展[2]。在品质社区的营造中,保证每个市民能享有足够的政府公共设施福利,小区内没有穿越性的交通,提倡交通的人性化设计,营造出宁静的社区环境。

案例三:杭州

西子湖畔的杭州环境优美,生态优越。为了建设好人间天堂,杭州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注重细节的设计和人性化的关怀,精心打造精致杭州。杭州能够较快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走出了有机发展的品质之路,做到整合环境资源,促进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融合文化理念[3]。如今的杭州被誉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协调、互为渗透、彼此支撑。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杭州,一直以来以“居者有其屋”为理想,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安居问题,打造“共享型”宜居城市。同时,大力促进各区均衡发展,市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生活圈、工作圈,实现“同城同待遇”理念,使杭州真正成为“覆盖全城、同居共享”的幸福之城。

对品质城市案例的解读发现,三座不同的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都是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其次,它们保持和张扬着各自的特色,在城市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最后,他们都以提高幸福感为目标,品质共享是它们的共识。

1.3 从规划角度看品质城市

品质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的品味和质量,包括经济品质、文化品质、政治品质、社会品质、环境品质“五大品质”。品质城市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现实而又是终极意义上去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贴在一起。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以其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成为建设品质城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品质城市建设应以“规划”做基础、以“特色”树品牌、以“共享”建幸福。好的城市是宜人的城市、吸引人的城市、留住人的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满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2 奉化建设品质城市的基础

奉化地处宁波南郊、象山港畔,全市陆地面积12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1公里,地貌特征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地。辖6镇5街道,356个行政村,人口48万。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2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283元和15654元。

对奉化城市的优势进行比较分析:单纯产业发展,奉化与昆山、鄞州等相比,不占优势;单纯历史文化遗存,奉化与平遥、凤凰古城等相比,不占优势;单纯自然山水景观,奉化与阳朔、黄山等相比,不占优势。但奉化的特点是,山水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有机融合、互为支撑,构成了城市整体的资源基础和综合优势。

奉化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山清水秀、依山傍海的生态优势,毗邻宁波市区、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弥勒福地、名人故里”的人文优势,产业品牌的典型优势,深入实施“接轨宁波,融入宁波”战略和“生态立市”战略。近年来,宁波临港产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奉化作为宁波后花园的生态优势不断凸显。未来,奉化需要以生活品质为主导,弘扬本土文化,扩大城市品牌和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自身的区域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的制高点,以此来引领发展,更好地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3 品质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奉化的品质城市建设,应该有别于其他城市。从区域的角度、从更高的视野、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体现民生为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大气、精致、和谐的品质城市。

3.1 注重大格局,构筑活力高效的网络化格局

奉化建设品质城市,要坚持服务生活、服务民生的方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形象优美、生态良好的网络化都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方针,从市民的日常生活便利出发,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空间形态。

3.1.1 区域层面上,融入宁波大都市圈

以品质城市为导向,扩大奉化资源优势,明确和强化奉化在宁波大都市的地位和作用,以核心功能融于宁波都市体系,从被动辐射向主动融入转变,构建与大都市一体化发展的开放高效空间结构系统,推进交通、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

3.1.2 市域层面上,构建网络化都市

形成生活、创业、文化、生态四大功能融为一体、开放式、组团式的城市格局,建设一个“多中心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网络化都市。

3.1.3 中心城层面上,构建特色精致城区

未来奉化城区发展应围绕做优老城区、推进城市跨县江发展,“保老城、建新城”。

3.2 着眼小细节,打造精致、特色和幸福的城市

确定“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围绕“精致、特色、民生”的思路,挖掘奉化“开明开拓,和谐和乐”的城市精神,将奉化建设成为“精致城市、特色城市、幸福城市”。

3.2.1 精致发展

品质城市发展必须走精致发展路线。求精致、讲素质、重品味,而不是比豪华、比奢侈、比排场;同时,追求资源节约、生产节约,而不是铺张浪费、粗放经营。

3.2.2 特色发展

当今城市的趋同性是一种大趋势,追溯其原因,是城市功能趋同、建筑材料趋同、出行方式趋同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结果。然而,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标志,城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就失去了大力发展的根基。对于奉化而言,建设特色城市,要处理好城市与周边山水环境、老城和新城、物质建设和人文精神、全局和重点等方面的关系。

3.2.3 体现民生

从市民生活需求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加强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扩大市民休闲空间,真正实现通过城市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共享生活品质。兼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每一个市民都相对满意。

4 品质城市建设的策略

建设品质城市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既要关注城市居民,又要关注农村居民;既要关注本地居民,又要关注外来创业务工人员;既要关注全体市民生活品质的整体提高,又要关注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生活品质的改善,让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共享生活品质。

4.1 双轮驱动,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

4.1.1 区域融合,推进联动发展

奉化在宁波中部都市核心板块中具有空间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对于奉化而言,需要以自身的功能特色来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在全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特色优势,提升自身核心功能,从被动辐射向主动融入转变。以更为开放的空间系统对接宁波城市发展,在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与宁波中心城进行统筹协调。

奉化将从“大桥时代”走向“江海时代”。北工南居,城市向北,承接宁波大都市的功能外溢;城市向南,高端休闲商务功能向南部滨海地区集中,实现宁波人的海居梦想。中心城围绕“东进、西优、南控、北连”空间发展战略,未来将形成更为开放的组团式城市格局,规划应该重点加强中心城与组团间、组团与组团间的交通、信息等联系,实现协同一体化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的联动。东部城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集中,老城区按照“有机更新”理念,疏解功能,推动提升老城区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

4.1.2 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

奉化市的广大农村地区,既有“山、田、河、湖、林”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同时分布着大量的历史建筑、精品农业、自然景观等人工要素。对于奉化而言,通过生态、游憩、特色农业、绿道等功能植入,未来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化的不断拓展中,将形成以生态涵养、休闲度假、精品农业、旅游服务等为主的功能空间。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家园,特别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奉化新农村建设应该挖掘农村的资源和特色,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金融机制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构建城乡统筹的目标途径,统一规划、成片建设、集中配置、资源共享,实现奉化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奉化西部山区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4.2 品牌塑造,构建具有奉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4.2.1 营造“山水融城”的风貌格局

从总体层面来确定奉化的整体景观框架,强化奉化市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和城市格局,尊重和利用现有要素,通过对奉化城市人工景观的控制,从开敞空间、城市雕塑、色彩使用等要素系统出发,提高奉化市的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建设三面环山、三江汇聚的山水园林城市,努力营造“山水融城”的城市与山水和谐交融的环境,深入挖掘具有奉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底蕴,体现优雅、大气、显山露水的城市气质[4]。

4.2.2 构建全民共享的休闲之都

系统构建各要素联动发展模式,打造休闲奉化,推进休闲战略,以旅游景区、三江、秀水、历史街区等为基础,整合优化市域和周边地区各种要素资源,构筑慢行系统、绿道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共建共享,将奉化建设成为山水秀美、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处处有遗迹,步步有文化的休闲之都。坚持规划共绘,加强对“吃、住、行、游、娱、购“旅游服务要素的布局建设,坚持享受生活、提高生活的目标导向。游客也不应只局限于外地游客,实现全民共享的开放性休闲格局,将奉化打造成既宁静又繁荣,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优美自然环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5]。

4.2.3 构筑历史与现代统一的精致城区

从点(加强对门户节点、地标地区的景观改造),线(加强对主要道路、慢行系统、河流两侧的景观提升),面(加强对滨水区、门户区、重点功能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入手,构建奉化别具特色的景观风貌。突出奉化山水相融的格局特色,重点做好城市入口、县江两侧地区、城市新区、历史街区等地区的城市设计。研究城市建设与山水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建筑高度、容积率、开敞空间等要素,指导城市科学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在城市重点地区和细节的形象塑造上,突出广泛性、人文性、特色性,强化人文、历史、艺术和科技的含量,展示具有生气和活力的城市形象。

4.3 创新和谐,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

4.3.1 形成快慢结合的新型交通体系

“快城”,是指推进宁波市域轨道交通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增强与宁波大都市的联系。同时,加强主干路网建设,形成方便的对外交通联系通道。“慢城”主要是加强公共交通发展,推进奉化绿道网建设,建设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形成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便捷、绿色、和谐的一体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4.3.2 全面推进民生工程

全面推进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最大限度地提供丰富、健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同时推挤公共设施的均等化布局,使民众享有同等的生活水准、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和谐一体的景象。

4.3.3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既要加强对地上景观形象提升,同时也要加强对地下的安全保障设施建设;既要加强对看得见的高楼大厦、广场马路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看不见的防洪、排水、电力等隐蔽工程的建设。

5 结语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品质城市的建设既要重视规划,更要重视管理。品质城市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规划需要与城建、旅游、产业、园林、市政、交通等各部门通力合作,落实责任制,把责任细化到部门,解决好管理工作中存在空档的问题。同时,动员全社会关注奉化品质城市的建设,提倡“人民城市人民建”,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品质城市建设出谋划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琲斐,肖健.以弗莱堡市为例看当今欧洲城市新区发展趋势[J].建筑学报,2004,(2).

[2] 石村敏哉.兰阳绿洲——宜兰县罗东运动公园[J].中国园林,2011,(12).

[3]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 汪如钢,陈玉娟.构建山、水、城空间形态,塑造生态化人居环境——奉化市城西分区规划研究[J].浙江建筑,2006,(7).

[5] 陈少春.奉化:做深做活休闲度假旅游文章[J].政策瞭望,2006,(2).

上一篇:惊艳缅甸沉湎佛光的低调邻居 下一篇:交错风景“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