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给一头猪树典型

时间:2022-08-26 06:19:04

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团山村村民万兴明家的大肥猪,震后被埋废墟下三十六天后刨出来时,还坚强地活着。许多市民、网友呼吁,不要把这头猪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昨日,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用三千零八元将这头猪买下来,并给他取了小名“三十六娃儿”,大名“朱坚强”。樊建川打算将它一直养到自然死亡。建川博物馆还捐了一万元资助猪主人家恢复生产生活。(2008年6月23日《成都商报》)

这只猪是幸运的,在废墟中三十六天后还好好地活着;但它也是不幸的,成了“典型”,“正常的生活”从此被打扰,估计很难再睡个安稳觉了。凡事树个典型,是人类的思维,猪不一定喜欢。

猪,不管是有了名字,还是没名字,它始终是头猪,有何坚强可言?这次,“朱坚强”算是给猪们争足了面子。不但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身价提高了,还被授予了“免死金牌”,能安安稳稳地过下半辈子了。

往往挖掘正面典型,是为了扶正压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一头大难不死的猪戴上高帽,搞的是啥名堂?

这头猪能在废墟中存活三十六天,充其量也只能把它的故事刊到“奇闻趣事”的范围,有点不可思议,确实是个奇迹。一个博物馆的馆长慧眼识“猪”,给猪以名分也就罂了,但认为“这头猪用生命记录了抗震救灾”,就有些牵强了。三十六天,只不过是一头猪的生存奇迹,何以和“抗震救灾”挂上了边?

取个小名“三十六娃儿”,大‘名“朱坚强”,再让猪见证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一系列的包装和正名,无非是玩个“噱头”,有借猪炒作的嫌疑:说起“朱坚强”,必想起这有创意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更会好奇地瞧瞧这样的馆长,会有什么样的博物馆。这样一来,“朱坚强”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或许,“朱坚强”“寿终正寝”时,会有个“朱坚强”标本出现在博物馆。

或许,我是误解了樊建川馆长的本意,但在一头猪身上总结出“坚强”的品质,是纯粹的主观主义在作怪。如今,随意推测、标新立异、乱戴帽子等主观代替客观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去尊重事实,主观歪曲事实,有的是自身素质影响了判断是非的,但如果是主观故意,就叫人难以接受。

樊建川馆长以高价购买“朱坚强”,并支持其主人一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如果樊馆长想借猪献爱心,帮助一个灾民重建家园,尽管“特别”了点,但还是值得称道的,毕竟是献爱心。

也许多年以后,人们说起“那年,那猪,那事”,会惊叹一头猪顽强的生命力,但同时,又因为人为的戴高帽,树典型,让这只猪成为一个笑料。

[选自2008年6月26日《京报网》]

上一篇:日本强震带来的启示 下一篇:周正龙只是一人替身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