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与中法跨文化交际误解

时间:2022-08-26 05:03:57

言外之意与中法跨文化交际误解

【摘 要】中国人注重集体荣誉感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直接拒绝使用得较少,更多地采用含蓄、间接的拒绝策略,这就要求交谈对方理解领悟话语的言外之意。但是法国人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倾向使用直接拒绝策略。在中国人看来, 法国人的拒绝太无情,不留面子。而在法国人看来, 中国人的拒绝太间接, 总在兜圈子, 他们无法准确领悟其隐含意义。跨文化交际误解由此而来。

【关键词】间接拒绝;言外之意;跨文化交际;误解

拒绝语是人们互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法拒绝语在策略上也会有所不同。拒绝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直接拒绝简明扼要,不会引起误解。而在中国文化中,常以委婉为美,尤其是在拒绝时中国人常通过间接含蓄方式表达自己。“朦胧之时有跳兆可寻,模糊之中有端倪可察。”因此则要求听话人去理解谈话者话语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交际活动中,如果谈话双方来自同一文化,听话人通常可以通过语境,惯有的文化编码去解析间接方式所表达的拒绝含义,从而给出说话人所预期的结果。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法国人很难准确把握中国人通过含蓄、迁回、模糊方式表达出来交流信息,因此经常产生误解。

一、会话含义理论与会话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Grice在1967年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1]。根据该理论,理性的言语交际双方都有互相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因此,人们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包括质量、数量、关联、方式四项准则,即要求交谈者的话语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要说自知虚假、证据不足的话,话语之间要有关联。其中,方式准则要求谈话双方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话语要有条理。人们在言语交往中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那为何又要拐弯抹角,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实际上,如果在交际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并非代表其话语无意义,而是要求另一方推理出其言外意义。

间接含蓄表达的方式有许多动机,最主要的是通过间接表达达到礼貌的目地。在言语交际中,除了需要遵循合作原则,Leech提出了另一原则即礼貌原则[2],很好地补充了Grice的理论。根据Leech的礼貌理论,拒绝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在其提出的礼貌原则六项准则中,策略准则要求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赞同准则要求尽力缩小自身与他人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与他人的一致。交谈者含蓄晦涩地说话,选用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是由于对礼貌的推崇,拒绝者希望缩小与交谈对方的分歧,用一些策略减缓对受话者面子的威胁,从言语的形式上尽量增大与受话者的一致性。避免直言不讳也是一种礼貌行为,把话讲得模糊,让对方自己去判是为了多尊重他人,有利于他人。人们在交际中经常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达到维护礼貌原则的目的。

二、中法拒绝语对比分析

礼貌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 社会因素可以影响礼貌言语的使用, 而不同礼貌言语行为又可以映射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中法两国,文化差异巨大,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中国拒绝语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人的拒绝策略中,经常使用间接拒绝,以下两种方式出现的频率较高,也较容易引起法国人的误解。

方式一:拖延性拒绝。当谈话对方的请求无法满足时,往往出现类似的答复“我再看看”“我再研究研究”“过些日子再说”“改天吧”,“下次吧”等等。“再”、“过”、“改”、“下”等字眼,都是不确切时间的修饰。在给出以上答复之前,说话人其实内心已经做了拒绝的决定。口头答复把一切推到以后,是希望对方自身能够发现其要求的难度,或者之后能将其要求忘记。不立即拒绝,是给自己以后改主意,或者以后有可能合作留有余地。使用这一策略,拒绝者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没有给对方足够的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在表面上缩小了交谈双方的分歧,从而达到礼貌的目的。

方式二:模糊性拒绝。借用模糊词汇,表示不确定, 缓和原本确切的否定答复,让对方对话语内容做出猜测。“恐怕不是很容易,但是我会尽力帮忙!”“恐怕”、“尽力”是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所作的直接主观测度,但是不会改变话语结构的原义。话语结构中加上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相当于增加一个说明,指出话语是说话人本人的看法,从而使原来的话语肯定的语气趋向缓和。类似的限定词还有“可能、不一定、估计、好像”等等。同时,直接回答“我不知道/我不行”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丢脸的行为,为了维护脸面,也会含糊其辞。究其文化根源,是因为中国人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社会关系。

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社会距离、社会权力和行为的难易程度可分别用个连续体上的数值表示, 数值越大, 社会距离、社会权力、行为难易程度就越大, 整个行为的面子威胁大小等于这三者之和[3]。在法国语言学家Catherine Kerbrat-Orecchioni看来,不赞同,拒绝都是威胁受话者面子的行为,因为这或多或少地伤害了交谈者的自我良好感觉[4]。中国人有讲求“面子”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实施拒绝言语时, 社会距离、社会权力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中国人在拒绝他人,尤其是社会距离较大,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更会非常注意措词的间接性。

(二)法国拒绝语的表现形式

法国人更多地使用直接拒绝策略。这符合Grice合作原则中话语中有关联,简要的要求。当法国人发现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时,更倾向于给对方明确的否定答复non (不),其后经常会有Je suis désolé(对不起)/Excusez-moi(不好意思)等致歉语+ J'ai un emploi du temps trop chargé(我的时间安排太满)等拒绝理由。这是因为法国社会强调个体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已经深入骨髓,独立的自我应该备受尊重,准确表达个人观点,而不需要顾及其他,法国人的面子观念淡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简单、直接、明了。迂回、曲折,更多的是浪费时间。

当坦率的法国人遇见含蓄的中国人,跨文化交际误解时有发生。对中国有所了解,对两国文化有所比较的法国人甚至总结出来一条规律“?Les Chinois ne disent jamais?‘non’.”(中国人从来不说‘不’。) 当然,这样的总结过于简单,也不科学。但是,这句话也反映出一部分事实:中国人不善于直接拒绝,而是需要交谈对方去理解其言外之意。当法国人把“好的,我再看看。”“那行,下次吧。”等表达方式理解成同意,并期待中国人之后的答复时,误会随之发生。

三、结论

不同的拒绝方式会对中国人与法国人的交往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今天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言语交际中话语的得体性显得非常重要。在同法国人的交往中,要考虑到对方使用和理解语言的方式和策略同中国人的差异,妥善使用拒绝用语。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误解,需要我们重视文化教学,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正确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William James Lectures, reprinted in Grice 1989: 1-143

[2] Leech 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M].London:Longman 1983:132

[3] Brown & Levinson, Politesse?: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1987:120-125

[4] Catherine Kerbrat-Orecchioni,Les interactions verbales (Tome Ⅱ) Armand Colin 1992:95

上一篇:宜昌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编排现状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对中国竞技游泳发展趋势的探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