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如何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8-26 04:14:09

探析如何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摘 要】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人的历史素养,了解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然而由于部分老师的不重视,学生误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副科等众多原因,使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把学习时间都用在学习语数外上面,导致很多老师感觉历史课程难以教下去。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事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2

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封建朝代的更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差异。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演变,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

有句话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尤其是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凡是炎黄子孙都不应该忘记,而是要时刻铭记在心中。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也有利于今天中国的发展,历史总是相似的,从中我们可以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学生们学习历史,还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尤其是我国古人的伟大,像什么洛阳龙门石窟、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是如何被古人造出来的,为什么要凿石窟,制作兵马俑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慢慢的发掘,还有各个封建朝代是如何发生更迭的?各个朝代的政策制度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在历史课本中找到答案。

然而,这座历史宝藏却在很大程度上被荒废了,现在很多学生都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每所学校都会制定升学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的一切教学都围绕高考转,因此,学校重视的是语数外这样的主科,只要这三门学生的成绩好了,那高考就不成问题了。领导甚至认为只要是识字的都可以当历史老师,历史不像语数外那样,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只要会读历史书上的字,就可以教学生,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二是,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不够,不重视历史。在文科综合中历史所占的分值只是其中一部分,稍微学点就足够应付高考了,于是,历史课就变成了做其他作业的课或睡觉的课了。

三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校领导如果不重视的话,老师自然也就做做样子,不下工夫去讲,上课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激情,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自然也会受到老师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连老师都这样不重视,又怎么叫学生重视呢?

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导致历史课在高校里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历史无法发挥自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广大教育界人士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历史发挥教育学生应有的作用。本论文是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老师要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现代教育为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人才观,即人人都是有用之才,人人都是可用之才。这样一种普遍的人才观就要求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层次需求,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因材施教呢?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看对象,分析研究学生,这包括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性结构,也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研究学生的能力性结构,这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在班级里讨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主要包括学生的习惯、品质、意志、情感、兴趣等。研究这些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经历,才能选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同时对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快乐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那些初次代课的老师来说,要想彻底全面的了解学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就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与同学多多交流,接触,尽可能地掌握所教学生的基本水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深入地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和他们学习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得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成长。

具体怎样因材施教呢?主要要做到三点:

一是,学生的成绩都有好有坏,教师要根据成绩的差异来施教。学生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有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学校教育,教师要发扬学生的长处,对成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是,老师要注意男女生的差别,因性别不同来施教。男女生的身心发展成熟度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老师要注意进行相应的引导。比如,有些男生学习不好,老师仅仅把这归结为调皮捣蛋,而不进行有针对性引导,那么,这些学生就得不到相应地发展了。

三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来施教。处于一定阶段的学生由于其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老师要具体考察学生的各项基本情况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因材施教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压力,激发学习的激情。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是追求完美和进步的。学生是独立的主体,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是老师让学生怎样,学生就怎样的,他们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使自己的教学手段能够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和思想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感官,老师是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有自己的行为规律,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读书,感知,观察,分析,代替他们掌握学习的规律。

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代替学生学习,而要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感受万事万物。这样他们才能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上两点教学方法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冰山一角,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老师们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对教材进行创新,以探究和发掘更多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采撷教育理念 开创课研模式 下一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