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事件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8-26 02:40:02

洋奶粉事件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洋奶粉大量流入中国,短短几年,各种各样的奶粉暴露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也暴露出来。

在中国,三聚氰胺的伤痛依然在每一个受害家庭中,人们逐渐将洋奶粉视作“救命稻草”,可是被人们视为“救命稻草”的洋奶粉却同样不尽如人意,在网页中输入“近年洋奶粉问题事件”大大小小的问题数不胜数。农历年过后,多美滋深陷结石门,连惠氏都未能幸免,摧毁了消费者的信心,更在每一个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大家都困惑了:为什么连洋奶粉也这么多问题,我们的孩子到底该喝什么才是安全的?

为什么连洋奶粉也传出结石病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厂商没能对整个生产和供应链条进行绝对控制。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去年被查出三聚氰胺的三鹿、伊利、圣元、雅士利等知名国产奶粉,都是在奶源问题上出现了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短板就是没有自己的奶源,很难对整个生产和供应链条进行控制,因此较难保障产品品质。使商品本身的价值量被压缩,价值量甚至是负向发展的。不断地出现问题意味着整个社会中企业的责任感在削弱,价值观在扭曲。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如果不关心,那么可以想象它们的前途和命运了。

这些不断出现了问题引起了洋奶粉信任危机。消费者成为无辜的受害者,那些问题奶粉为什么没能被及早地发现而是受到伤害才曝光呢?

奶粉安全恐怕原因不只是出在生产商身上,人们对食品企业的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的怀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大道阔斧的改革,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体制转型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法律法规的制定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食品监管在执法过程中,因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不妥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直接降低了执行力。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存在,消费者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说法。不久前,纽约时报做了一篇《中国人走遍世界,敢问奶粉在何方》的报道,文章描述“中国之外,中国人正在任何能够买到婴儿奶粉的地方买光当地的奶粉,导致从荷兰到新西兰的至少六个国家出现了婴儿奶粉短缺。”中国人满世界寻找奶粉,已成为一个让世界瞩目的现象。那中国消费者到底该怎么办?本人认为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意识都要加强。应该学会通过对比营养成分表,把洋奶粉的营养配方表和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摆在一起,逐一对比后再选择。对相差较大的数据,最好询问医生是否需要补充。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来选购奶粉。既不能对洋品牌过于盲从,也不可对国货一棒打死,这样有助于做出正确决策。

要解决奶粉问题仅从消费者入手是不够的。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行使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将监管和执法相结合,实现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可行性,坚持“违法必究”。企业要加强诚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是商品的生命。问题洋奶粉事件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是因为它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在政府、厂商和人们的努力下,奶粉问题的前景会明朗起来。关注质量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神圣的使命。

上一篇:中职学校校园伤害事故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如何对待中学生的早恋